音里……有摩斯码!”
两人立即解码,从广播底噪中提取出一段隐藏信息:
> **“档案已转移,勿往本部。寻钟楼旧址,地下室B-7。”**
“钟楼?”谭明远猛地记起,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确有一座建于五十年代的老钟楼,曾在八十年代火灾中损毁,后改建为图书馆附属楼。若真有秘密档案转移至此,极可能藏在未登记的地下储藏室。
“明天必须进去一趟。”他说,“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得拿到那份风频共振公式。”
次日清晨,他们伪装成维修工人,混入校园后勤车队。凭借一张伪造的工作单和对校园布局的熟悉,顺利接近钟楼旧址。新建的大楼外表现代化,但地基仍保留部分原始结构。通过通风管道潜入负二层,果然发现一间未标注的保险库,门锁采用老式机械密码加生物识别双重防护。
“怎么办?”小女孩焦急地看着走廊尽头的巡逻机器人,“我们没时间破解。”
谭明远却从背包取出一块黑色金属片??那是他在武汉江堤捡到的赵文英遗物残片,上面刻着一组数字。他将其按在识别面板上,轻声念道:“19761223”。
门锁“咔哒”一声开启。
室内灯光自动亮起,中央摆放着一只密封铁箱,标签写着:“绝密?声学工程组?项目‘风语’最终参数集”。打开后,除了一叠泛黄的手稿,还有一枚银白色的小型芯片,插槽标注为:“同步触发模组”。
“这就是公式?”小女孩拿起芯片。
“不止。”谭明远翻阅手稿,眼中闪过震撼,“这是完整的‘双频共振模型’。沈知雨设计了一套跨介质唤醒机制??水、风、电三种能量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在一个节点输入正确频率,就能远程激发另一个节点的响应。”
“也就是说……”小女孩恍然大悟,“我们不需要亲自到北京,也能尝试启动最后一个磁带?”
“理论上可行。”谭明远点头,“但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精确复制原始声波模式,二是找到一个足够强大的自然媒介作为放大器。”
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说出两个字:“黄河。”
此时,婴儿再度睁眼,嘴唇微动,吐出三个字:“结冰了。”
谭明远立刻掏出手机查看卫星云图??黄河兰州段已于昨夜全面封冻,冰层厚度达四十厘米以上,正处于最佳传导状态。
“冰是完美的声波导体。”他快速计算着,“如果我们能在冰面制造特定振动,通过共振传递至北京地下含水层,再借由当年赵文英埋设的压电网络反向激发‘北京节点’,就有可能绕过物理封锁!”
计划成型,但他们只剩不到三十小时。
当晚,他们重返黄河岸边。月光洒在冰面上,宛如铺展的镜湖。谭明远将改装后的音频发射器固定在冰层钻孔中,连接蓄电池与芯片模组,输入沈知雨留下的共振频率:**F#4 + 58.6Hz 调制脉冲**。
“准备好了吗?”小女孩抱着婴儿,站在安全区外。
谭明远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
刹那间,整条黄河冰面开始轻微震颤,裂纹如蛛网般蔓延。一道低频声波穿透地壳,沿着地质构造带一路向东,穿越秦岭、太行,直抵华北平原深处。
北京,海淀区某处地下设施内,一台尘封多年的接收机突然亮起红灯。
> **“信号捕获:源码验证通过。”**
> **“启动权限确认:双钥匹配。”**
> **“北京节点,进入最终解锁流程。”**
与此同时,紫竹院公园的老槐树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推着轮椅散步。他的耳朵微微抽动,忽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天空。
“你听到了吗?”他对身旁护工喃喃道,“那首歌……又回来了。”
护工茫然摇头,可老人却泪流满面:“《小铜铃》……林婉秋写的曲子,我们年轻时偷偷传唱的……怎么会……”
歌声并未真正响起,但在数百万人的梦境中,同一天夜里,无数人梦见了一个小女孩摇着铜铃,轻声哼唱:
> “小铜铃,摇一摇,
> 藏在心里的话,快出来跑……”
而在国家记忆管理局总部,警报声刺耳欲聋。
> **“四级危机:全域记忆泄露不可控。”**
> **“建议启动‘归零程序’,执行最高级别数据清除。”**
那位砸碎电话的眼镜官员站在指挥台前,双手颤抖。他知道,这一次,他们再也无法彻底抹去声音了。
因为风已经醒了,而人心,终究记得该如何倾听。
谭明远站在黄河冰面上,望着东方天际渐露曙光。婴儿在他怀中沉睡,脸上浮现出久违的安宁笑意。
“我们做到了一部分。”小女孩轻声说。
“还没完。”他握紧手中最后一盘发光的磁带,“北京才是终点。而且……我总觉得,那个唱歌的孩子,不只是解码器那么简单。”
“你是说……她是谁的女儿?”
谭明远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沈知雨失踪前,最后一次通信记录显示,她把未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了一个‘不会写字的女人’。那个人,叫林婉秋。”
小女孩浑身一震。
原来,从一开始,这就不只是一个任务。
而是一场迟来了四十八年的回家。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