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火烤会显现出来。
非常潦草的防伪方法,但是有效。
因为他们避开了所有玩家,玩家都不知道秦国在搞这种防伪手段。而后,扶苏又没经过玩家的手,自己开着玩家号来回几趟,告知了主将们这件事。
之后主将每次收到王令都会避开人,私下检查一番。没人对外宣扬,各国和所有玩家皆不清楚秦国搞了什么模式的防伪。
各国也想过要搞防伪。
可是不经过玩家,却要把这件事传达给主将们的话,就得找人送信去说明,或者直接派遣使者过去说。
这样速度就很慢了,哪里像扶苏,还可以利用玩家的赶路速度飞快搞定。而且送信容易被人截胡,遣人去说明又得防备使者半路被天外人劫持逼问。
各国真是招式用尽,不仅自己努力搞防伪,还疯狂打探别人家怎么防伪的。
这么互相拖后腿,能搞得起来才怪。
作为头一个伪造信件的罪魁祸首,秦国占尽先机。扶苏提前就和将领们通过气了,等其他国家反应过来要搞防伪的时候,已经慢了秦国何止一步?
从高仿信出现,到君主收到消息发现不对劲,思考对策,设置防伪标识,派人去告知将领,和各国玩家斗智斗勇。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能折腾一个多月。
而事情的起因,只是扶苏复刻了一个亲笔信而已。
然后扶苏就收手了,免得露馅。
当今局势下,只要抛出一个引子,就多的是人会顺杆往上爬。之后打探别国标识、伪造其他亲笔信什么的,其实都不是扶苏干的。
扶苏感慨道:
“还是和聪明人斗有意思。”
众人总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然后给出应对策略。无需他推波助澜,那群人自己就能把局势弄得更乱。
扶苏有一种玩弄聪明人的快乐。
始皇含笑看着得意的小狐狸在那里计划下一步要怎么挑动风云,眼里满是纵容,活像一个没有原则的熊家长。
文仲欲言又止,小声问李斯:
“王上不怕太子玩脱吗?”
李斯也小声回答:
“没事,玩脱了也有陛下为他兜底,出不了什么事的。”
现在各国都出现了能仿造字迹的人,不过有人仿得一般无二,有人仿得勉勉强强。扶苏之前的那一批信混在里头毫不起眼,大家已经不记得要去探究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谁了。
不过让国君们更糟心的主要在于,哪怕旁人仿得很烂,也能骗到将军们。因为不少将军压根不擅长分辨字迹,只要别仿得太离谱,他们就敢认。
说到底还是认虎符,亲笔信没多大用。
以前众人接旨时也差不多是这样,看的不是笔迹,而是大印。毕竟君王也不会次次都亲自写诏书,很多时候都是臣子代笔。
结果现在大家连虎符都随便偷了,更别提大印了。哪怕有些君王随身揣着大印,旁人偷不到,也不妨碍他们照着仿章。
乱了,天下全乱了。
这么折腾完,各国全成了儿戏,以后谁还敬畏君权?
秦梓桑颇有一种“反正这又不是我的大秦,那我就把以前想玩但不敢玩的都拿出来尝试一遍”的心态。
李斯发誓,这个位面如果是他们生前那个大秦位面,太子殿下绝对不敢搞这些。
商鞅忧虑地提醒始皇别再纵容太子了:
“此事毕,只怕那些臣下再不会敬畏君王了。”
毕竟君王也被天外人耍得团团转。
始皇不以为意:
“我大秦又不曾被戏耍。”
外头那些人确实被玩家耍着玩,但玩家也被他家太子耍着玩,说到底还是太子技高一筹。
何况,看清了天下局势的也不过是王侯将相。而这些人物,本身也清楚王权没什么好敬畏的。
大家见过的昏聩君主还少吗?
早没什么滤镜了。
王权的威慑力不是王位本身带来的,而是要看在位的君主。他秦始皇帝在帝位上坐着,天下人莫敢不从?
李斯认同地点了点头:
“待到天下一统,那些人就会见识到陛下的厉害了。”
各国贵族会发现,只有大秦君主能轻易左右这些不可控的天外人。那么天外人身上的神仙光环,变会辐射到秦皇身上。
就像神话传说中黄帝能号令神仙,显得他更加厉害一样。
商鞅和文仲听明白了。
这对父子在故意放任玩家出去折腾各国贵族,然后再以救世主姿态出现,反衬出自己的厉害。
扶苏笑吟吟地说:
“不打击他们一下,回头天下一统后,可不好管。”
心真脏啊,太子殿下。
说回前线战事。
燕国军队陆陆续续回援了,但里头少不得有高仿信混入。
低级的仿造,是给出让人看一眼就知道是造假的信件。
比如信里莫名其妙让军队去攻打哪国,收到信件的主将一定会想办法拖延时间,等着自家大王传信召回军队。
高级的仿造,则是顺着局势操作。
比如命令燕国军队调头去阻击秦军,看起来很符合燕王的行事逻辑。结果到了地方一看,怎么燕国军队全都来这一处了?
秦国几路大军入侵燕国,按道理来讲燕国军队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120-130(第9/34页)
该分散出去阻拦。全部来阻拦同一支队伍,明显是出现了问题。
几个主将齐聚一堂,把燕王的信件拿出来一对。好嘛,里头只有两封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还是同一批次的假货。
主要是字迹的问题。
同一个人写的高仿信,总能看出点属于造假者自己的风格。
一位将领无语至极:
“也不知道是哪国搞的鬼,让我们都聚在这里。估计是想集全燕军之力,先灭掉一支秦国精锐。”
至于这么做之后,燕国会不会沦陷,那人才不管呢。他只想借用燕军的手,削弱秦国的实力。
另一位将领气愤不已:
“他这是看不起我燕国大军!”
明显是觉得燕国军队要是来得少了,就没办法一举歼灭秦国精锐了。所以干脆全部弄过来,哪怕来的人太多也不要紧。
反正浪费的是燕国兵力,又不是他们自家的兵力。
可惜那人谋划得再好也没用。
秦军又不傻,怎么会任由你算计?这么多军队朝这里调动,他们当然会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这么大动静,别说秦国的情报组织一向厉害了,就算不厉害,也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见。
秦军早就调转方向溜之大吉了,燕军根本没堵到人。
然而秦军可以随时调换方向,是因为他们是假装被人忽悠来的。燕军却是真的被人忽悠了,所以一直埋头往这里赶。
等幕后黑手发现不对劲时,也来不及调整方向了。
他们在燕国境内可没有海量传讯兵能及时给大军传讯,这里到底是燕国的主场。幕后之人是悄悄搞事的,不敢明目张胆。
最后导致全燕国落跑的大军都齐聚一堂,中途没人改换方向。一大堆军队傻乎乎地挤在一起,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
不过齐聚一堂也有个好处。
那就是燕王可以只派一个人过来,就对所有主将说清楚防伪手段。不然派一堆人分别去找不同的将领,变数太大了,很容易翻车。
巧的是,在场正好有个主将已经知道了燕王设置的防伪标识。他直接屏退旁人,和同僚们分享了一下,也省得燕王再来回折腾了。
这下子燕国军队再不会被骗了。
确认之前的信件是假的之后,那些被骗来的军队便离开了。假王令无需听从,所以大家自然该各回各位,去之前驻扎的地方待命。
而秦人进军的路线,不少就会经过那些驻扎地。现在赶回去,说不定还能赶上迎战秦军。
不知名的第三国试图搞事失败,后续也没放弃。又送了几回高仿信,可惜燕人已经不上当了。
第三国气闷地放弃了这个计划。
秦燕之间的战争恢复正常,再没有别国插手。只是经过之前的一连串折腾,燕军疲于行军,累得不行,打仗的时候难免吃亏。
秦军倒是士气不受影响,依旧神采奕奕、威猛强悍。
乐毅几乎是战争中期才拿回了指挥权,头疼地开始重新调度。不仅失去了先机,还要努力收拾被秦国啃过的烂摊子,忙得焦头烂额。
显然,这个时候光靠乐毅已经不行了。
秦国可是也有不少名将的。
苏秦不得不再次出马,厚着脸皮前去别国求援。
他先去了齐国,齐王表示忙着打魏国,抽不出人手支援燕国。只好转道去楚国,楚国说离得太远了够不着,燕国自己努力一下吧。
剩下的魏国指望不上,魏国都已经自顾不暇了。赵国和韩国差不多算是被灭了,吴国是确实已经被灭了,越国则实力不足难以抵挡秦军。
眨眼间,天下连个援军都找不到了。
苏秦揉了揉眉心,决定再找楚王说说。
——自秦军久攻燕地不退起,各国就看出来了。秦国根本不是被人调动了军队,攻燕压根就是秦王自己的意思。
所以苏秦对楚王说道:
“秦国即将灭燕,届时天下再无人能阻拦暴秦,大王莫非愿意看到秦国坐大?”
别老盯着魏齐那点地盘了,真正的大敌分明在西边。不先团结众人的力量把秦国灭了,楚王你在想什么呢?
楚王却觉得苏秦拿他当傻子糊弄。
秦国跑去吞并贫瘠的燕国,就算真把燕国吞了,也不过是看着地盘大而已。
到时候整个秦国地界都是什么地方?苦寒的陇西和燕地,赵国北部同样贫瘠的大片领土,没有郑国渠的关中,外加一个独苗苗粮仓巴蜀。
难道一统天下最后是比谁领土更大、谁就不战而胜吗?秦国要粮没粮,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打什么?
光靠一个巴蜀哪里能支撑秦国吞并天下,坐拥中原的国家明显比它更有优势。只要他们楚国吞掉富庶且人多的三晋和齐地,就不怕秦国。
楚王认为,比起和秦国死磕,当然是灭魏和灭齐比较重要。
他现在已经趁着秦国不备吞了韩国的地盘,秦国连韩地都丢了,哈,不足为惧!
楚王笑了一声:
“等秦王再弄出个郑国渠,寡人再来忌惮他吧。”
苏秦:……
苏秦暗骂一句蠢货。
吴起都跑了,楚国拿什么吞并魏齐?在梦里吞吗?
夸你胖你还喘上了,真以为楚国军队多厉害呢。楚国还好意思笑话秦国是看起来地盘大其实不足为惧,他看楚国才是这样的。
楚地看似广袤,军队实力却不好说。楚王丢了吴起之后,用尽办法维持住了变法的推行。
他自以为让其他将领继续用吴起的法子练兵,带出来的军队就依然能成为史册记载中那个攻无不克的大军。
佐证就是楚军确实比以前更厉害了,肉眼可见地战斗力飙升。
但是楚王到底知不知道,大军拥有百战百胜的潜力,和大军真的能百战百胜是两码事?没有吴起当主将,楚国还真不一定能打嬴敌人。
就不说和兵强将广的秦国打了,光打个魏国,苏秦就觉得够呛。
要知道,魏国现在是有庞涓的,孙膑却不在此地。楚国现在有谁敢说一定能击败庞涓吗?庞涓这大半年来操练魏武卒可没懈怠过。
跟膨胀的楚王谈不拢,苏秦决定再去找齐王试试。
齐王倒是听进去苏秦的担忧了。
齐王思忖片刻:
“秦国虽然粮仓不足,光一个巴蜀支撑不了它吞并天下。然如今有天外人协助,不可单纯按照过往的经验评断。”
苏秦大松一口气,觉得自己总算遇到了一个正常国君。
他怀疑楚王被国内贵族气昏了头,脑子不清醒了。
不然没法解释楚王为什么能如此自负。
管仲却忽然开口询问:
“楚国没有大将?你如何确定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