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50第250章(第2页/共2页)

首,不语。

    “因为我该死,但他们不让。”老人咳了一声,吐出黑血,“我亲手焚毁太子脉案,也亲眼看着三位御医被灌毒酒。可就在火起那夜,有个小宫女冲进来,把一本烧了一半的医案塞进炉膛缝隙,哭着说‘将来会有人找它的’。我当时嗤笑她痴傻。可十年了,你们真来了。”

    他缓缓举起手中铜牌,编号“07”,正是从皇宫灰烬中扒出的那一块。

    “这不是‘影梅’的牌子,”他说,“是太祖设立的‘守烛司’遗物。当年为防权臣篡史,特设十二人秘密记录帝王过失,不受皇命节制。后来这制度被废,牌子流落民间,反倒成了‘影梅’模仿的对象。”

    林昭禾心头剧震。

    原来“影梅”并非源头,而是盗用了“守烛司”的象征与体系,将其扭曲为控制思想的工具。真正的火炬传承者,早在三百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赵德全将铜牌抛下:“拿去吧。我替他们守了二十年秘密,也够了。只是告诉你一句:最可怕的不是谎言盛行,而是人们习惯了不再追问真假。”

    话音落,他转身走入风雪,身影很快被白茫茫吞没。

    林昭禾拾起铜牌,指尖触到背面一行极细的刻字:“烛灭易,心熄难。”

    她连夜赶路,将情报送往最近的传递站??一座废弃的土地庙。庙中供奉的不再是神像,而是一面黑板,上面写着每日更新的讯息。她用碘酒涂抹墙缝中的纸条,显现出最新指令:**“速往西岭村,取回‘守烛司’原始册籍副本。接头人:木匠李四,暗语:‘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切记,勿信官方‘澄清’公告,部分委员会成员已被渗透。”**

    抵达西岭村时,正值春耕。

    田野间农人弯腰插秧,孩童在田埂奔跑嬉戏。林昭禾找到李四家,见院中晾晒着几块雕花木板,图案竟是《纪闻录》中记载的靖北营军旗样式。她轻叩门环,低语:“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门开一线,李四满脸警惕:“这话说半句就行,你怎么全说了?”

    林昭禾一怔,随即反应过来:“抱歉,太紧张了。我以为……”

    “你以为谁都跟你一样拼命?”男人苦笑,拉她进门,“我知道你是谁。你爸死那天,我去抬过尸。他嘴里还咬着半张状纸,写着‘请查役夫死因’。”

    他从梁上取下一个陶罐,倒出一卷用蜡封好的竹简:“这就是‘守烛司’原档。太祖亲笔批示:‘史不留虚,君不蔽过,此国之本也。’后面记录了历代帝王隐事,直到仁宗朝中断。最后一条写着:‘今上纳周氏女为后,其兄延年掌内廷,恐权侵朝纲,已谏三次,未纳。’”

    林昭禾双手颤抖。这份档案若公开,足以撼动整个外戚集团根基。

    可就在此时,村口传来马蹄声。一队身穿黑袍的“道德巡查处”官员策马而来,高呼:“奉旨清查逆书!凡藏匿非官方出版物者,全家连坐!”

    李四脸色大变:“他们怎么会来得这么快?”

    林昭禾瞬间明白??传递链出了问题。有人叛变,或是联络方式已被破解。

    她迅速将竹简拆解成三段,分别藏入不同地方:一段塞进犁铧夹层,一段埋进祠堂香炉底,最后一段吞入腹中(外包蜡壳,可两日后排出)。然后她抓起桌上一本《女诫》,撕下几页点燃,冲出门外大喊:“这里有禁书!快来人啊!”

    巡查处官员闻声围拢。她指着燃烧的纸片:“这是我丈夫藏的,他说女人也要识字……但我举报他!求大人饶我性命!”

    为首的官员冷笑:“识字的女人最危险。带走,审问背后有没有组织。”

    她被拖上马车,眼角余光瞥见李四默默将犁铧推进泥塘。她闭上眼,心中默念:**只要有人记得锄头往哪埋,春天就不会空手而来。**

    牢房阴冷潮湿。审讯持续三天,她始终只承认自己偷学写字,否认一切关联。第四日清晨,狱卒带来一个消息:京城暴乱,百姓因粮价暴涨冲击官仓,数名贪官被当街揭发,其中一人正是历史澄清委员会成员,家中搜出大量贿赂账本。

    与此同时,全国十七个村镇爆发罢课罢耕,口号统一:“我们要读真书!”“孩子有权知道真相!”

    朝廷震怒,宣布全面戒严。

    而在混乱之中,三段竹简陆续现世。犁铧被一名铁匠熔铸时发现异样,香炉倒塌露出藏物,而那枚蜡丸,则由一位乡村郎中从病人排泄物中检出。三地同时将内容拓印复制,通过商旅、僧侣、走方郎中之手,短短半月传遍南北。

    皇帝震怒之下彻查“道德巡查处”,发现其背后竟是皇后族弟操控,专事打压异己、垄断教育。一场清洗随之展开,十余名高官落马,包括两名大学士。

    一个月后,林昭禾被释放。

    迎接她的不是鲜花,而是一封来自莉亚的密信:

    > “昭禾:

    > 你做得很好。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 现在,我要你做一件更危险的事??

    > 回到最初的土地庙私塾,重建一所‘自由学堂’。

    > 教孩子们认字,不只是识‘天地君亲师’,更要识‘疑、问、查、证’。

    > 别怕官府干预。全国已有八十九位教师自发响应,称‘昭禾计划’。

    > 我们不再等恩赐的光明,我们要自己点灯。”

    林昭禾站在故乡的土地庙前,春风拂过断壁残垣。她亲手刷白墙壁,挂上一块新匾,上书五个大字:

    **“敢问学堂”**

    第一堂课,她站在讲台前,面对三十双清澈的眼睛,问道:

    “你们知道一加一是几吗?”

    孩子们齐声答:“二!”

    她微笑:“可如果有人说是一,或者说是三,你们该怎么办?”

    一个小男孩举手:“查书!”

    “不对。”她说,“第一步,是问他:**为什么?**”

    教室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远处山岗上,一位白发老妪静静伫立,手中握着一只木马挂饰。她望着学堂方向升起的袅袅炊烟,轻轻说道:

    “你看,火回来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