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里远离京城,也确实没有什么人认识老汪,只要他小心一点,不要暴露身份,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实在不行,以后就一直伪装成老太太好了,说真的,还真挺像的,咳咳咳,扯远了。其实,以老汪的宗师身手,逃出京城后,未尝不可远走高飞的。不过,或许他是有点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阴了,往后还要背负着叛乱和害死陈庆之这个人朝擎天柱一般存在的骂名生活下去吧,有可能他甚至还想着要翻盘,沉冤得雪的。所以才会千里迢迢、千辛万苦的跑来西南,向周勃求助。
当天,在外剿匪的王大丫和刘长子也率队伍返回安顺城了。在听过了张恪的解释后,王大丫只是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倒是刘长子,对此有些意见。刘长子虽然跟着出去剿匪,但到目前为止他并没有什么正式的身份。不过,他个人倒是并不怎么在意这个的。而且,在这些剿匪的日子里,他似乎过得还挺享受的。每日里,就那样随军一个匪寨一个匪寨的挑过去,真心爽的一批。因此,每次剿匪,刘长子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们对于这小子的勇猛表现,也是一致的好评,短短的时间里,刘长子便和这些当兵的打成了一片,相处得极为融洽。这个时候,张恪却莫名其妙的让他们暂停了,说什么要休整一下,刘长子可是有些不乐意了:休整个屁啊休整,根本就不需要好吗?
不过,王大丫可没打算惯着他,这是在军队里,执行命令是天职,可不能像以前,随便想怎样就怎样的,要遵守纪律,要服从调度,懂吗?王大丫习惯性的对于张恪的要求,不做什么反驳,这是因为绝对的信任,以及这么多年来,彼此早已经形成的默契。虽说王大丫确实对刘长子很是欣赏,无论是他的身手、头脑都非常优秀,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显然在一些事情上,那还是要以张恪的意见为主的。刘长子嘛,他毕竟还是嫩了点。但其实,张恪和刘长子的年纪,是差不多的。但在王大丫的潜意识里,就是会觉得刘长子只是个小弟弟,但她却没办法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张恪。
张恪交待完事情后,王大丫便退了出来。等在门外的刘长子,立即上前问道:“怎么样了?到底为什么突然将我们叫回来的,咱们剿匪剿得正顺手……呃,正顺利了。”
王大丫看着他毛毛躁躁的样子,摇了摇头,道:“京城发生了大事,宁王登基做了皇帝。”
刘长子看着她,想了想,还是疑惑地问道:“那……跟咱们剿匪有什么关系?”
王大丫闻言,一时有些语塞。张恪倒是没有隐瞒她什么,直言以如今的形势,西南地区有匪患,才有理由把那两万精锐部队留在手上,以免他们被立即召回京城。这其实是养匪自重,但这事儿自然是不好宣之于外的。为了保留一定的武力在自己手上,他们是不得不这么做的,所以张恪才让他们先停止剿匪的。
王大丫最终只能道:“毕竟刚换了新皇帝,朝廷的政策或许会有所变化的。总之,上面既然让咱们先停下来,那就停一下。”
王大丫明显是不擅长说谎的,因此这个理由听起来便不怎么有说服力。不过,刘长子瞅了她几眼后,见她有点不耐烦了,便没有再追问下去了。王大丫见状,转而道:“我看你好像还挺喜欢军队的生活的,要不我去跟张恪说一下,让他安排你正式入伍。以你的本事,肯定很快便能出人头地的。”
刘长子闻言,不无心动。老实说,他确实挺喜欢军队的生活,和那些将士们在一起时,感觉也很是自在。但是,他还是摇头拒绝了。因为他压根儿不想欠那个家伙的人情。王大丫不知道这小子本来就心气儿高,尤其更加不想在张恪面前堕了气势,所以才拒绝了她的好意。她倒也不好劝什么,本来从军这么重大的事情,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决定下来的。
刘长子随后便离开城主府,回家去了。刘通他们这些人,毕竟是刚受招安不久的叛军出身,虽然不用关起来,但原则上暂时并没有人身自由,是不能随意地出行的。周勃自始至终倒是都没有苛待他们,甚至对他们还挺客气的。这当然也跟之前刘千斤一直都对周勃礼遇有加有关,加上周勃本来也不是什么酷吏,不会动辙就拿他们如何如何的。老实说,若周勃有心想要在他们身上捞取功劳、政绩或者钱财的话,还真不是不行的。不过,显然周勃并非那样的官员。因此,除了人身自由受限、每天都需要去官府报个到,另外城主府会安排一些徭役差事儿给他们做外,其它的,就真没什么了。这一点,还是让刘千斤等人对周勃很是服气和感激的。而既然人家这么宽容大度,那咱就不能不讲道义了,必须得好好配合城主大人的工作。双方良好的互动,也使得安顺城及其周遭都得以迅速的安定下来。唯一美中不足的,就只剩下,雨水始终还不曾下来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