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心思缜密、机敏智慧、善解人意之人。仅凭着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以及相关人等的行为、反应等,经过一番细致分析后,就将事情的真相猜测、还原得八九不离十了。只是,知道真相又能怎么样了。如今新皇帝已经大权在握,朝中有分量的大臣,不是投诚效忠,便是明哲保身了。杨修相信,绝对不会只有他一个人对陈庆之的死有怀疑。比如周衍老太师、唐龙宗师、郭守敬老大人、礼部尚书崔浩等人都托病,没有去参加新皇帝登基的晚宴,这就很有问题了。然而,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坐看宁王登上了大位。显然,这些人都选择了在这个时候,暂避其锋芒,以图后计。毕竟,他连陈庆之都敢杀了,还能指望他对谁心慈手软吗?
!人朝虽时时面临着北境的威胁,但有陈庆之这个定海神针在,几十年来,数次打退了入侵之敌,内部也因此得以稳定、民生持续发展,百姓得享太平、安乐。也是因此,不只是军中将士,人族的亿万百姓也都对陈庆之极致尊崇。因此,若是陈庆之实际上是被宁王所害的消息传出去,哪怕他如今登基做皇帝了,也免不了遭到万民讨伐的。唉,为了上位,宁王太冲动、太着急了,用了最不该用的手段,只是,一切已然无可挽回。然而,虽然宁王如今得偿所愿了,只是他的江山真的稳吗?杨修对此表示怀疑。靠着那般激进的手段,虽然一时间压下了反对的声音,暂时得势了,但压迫越甚,来日的反抗力量也必然越大。这些事情,杨修是看得清楚的,也正因此,对于自己的未来,他需要更加谨慎的去把握,更要尽可能的站对、站稳立场。一旦将来局势有变,不说能立于不败之地,起码不站在危墙之下。
新皇帝杨豪对于朝堂内外、军中上下的清理,一直都没有停下。或许是他自己也明白,他登基的过程,实在是有太多的不能探究的地方,也因此他对许多人和事,都显得疑神疑鬼的。唉,只能说:终究还是底气不足啊!既没有老皇帝传位旨意、大臣中也有不少心存质疑者;而军方系统,他几乎没有选择的,只能硬干了。不过,杨豪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的,怪只怪,陈庆之始终不肯为己所用,哼,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既然如此,那也就怪不得自己心狠手辣了。
只是,没想到陈庆之在军队中的威望如此之高、之重。那两百多名武官在知道陈庆之的死讯后,居然全体披麻戴孝的进了帅府。当宁王看到那一幕时,老实说,他当时真的是不知所措的,但随后便也意识到,自己低估了陈庆之在军中的威望。虽然他们早早的就找到了汪直这个替死鬼,要把一切都推到他身上去。问题是:他们并没有顺利的干掉汪直,还被他给成功逃脱,至今不知所踪。不难想见,等他再次出现时,这件事情的真相便要大白于天下的,这几乎只是时间问题。于是,在那一刻,宁王和赵无极都立即便意识到了,这二百多名武官:绝不可留。
于是,由宁王亲自出面先行安抚住了那些人,而赵无极则立刻就去调集来上千人手,将那两百多名手无寸铁的武官全部斩杀。那一天,整个元帅府鬼哭狼嚎、血气冲天,哪怕是宁王这个始作俑者,都被那浓重的血腥味,引得呕吐不止、脸色发白、手脚颤抖。
陈庆之不愧是当世人杰,活着的时候,便给了宁王极大的压力;哪怕是死了,同样能让他进退失据,为保全自己,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而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失控到远远超出了宁王的预期。或许宁王的心中,不无后悔。可是,他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无论如何,都只能继续往前走了。为了掩盖一个谎言或是罪恶,最终人们会发现,他们只能去制造更多的谎言和罪恶。宁王如今便像陷进了沼泽中一般,无法自拔,罪恶的泥淖正一步一步的把他往下拉。这无形的压力,哪怕是自己终于登上宝座,得偿所愿了,也难以消减半分。以至于,那晚的宫中宴会,宁王为了排遣这些情绪,喝了个酩酊大醉。旁人皆误以为他是太高兴的缘故,却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其实根本就高兴不起来。陈庆之,老匹夫,哪怕是死了都余威尚在,偏要跟本王作对,可恨啊!
本来,在登基后,宁王是打算挨个的对秦王、升平公主、周家、唐家等这些一向就和自己不对付的人,算算账的。可是,元帅府的事情给了宁王极大的阴影,导致了他决定暂缓这么做。这倒是让早就严阵以待的这些人,全都有些纳闷:那家伙,当上皇帝后,这是转性了?还是说,正在酝酿着什么大阴谋?这家伙,不会才刚当上皇帝,便要玩什么帝王心术吧?不过,不管怎样,京城中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后,却是突然间又风和日丽了起来,这难道是:新人新气象?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