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时间里,北方的温度再次下降,真正进入到了寒冬,深冬的大风如刀一般,刮在人的脸上,让人无比生疼。
游牧民族最害怕的就是这个季节,牛羊会冻死,在冰天雪地找不到草料也会饿死,这个季节的游牧民族就开始想办法找点事做,这个事就是南下打一打汉家人,从他们的粮缸里抢走过冬的口粮!
女真人最大规模的动员发起了。
每家每户交出一千五百斤草料,三百斤肉干,这差不多是这个冬天一个五口之家半年冬天的粮食,要是交......
兰州城外,风雪呼啸,天地之间一片苍茫。耶律延禧立于城头,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他身披重甲,披风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神情冷峻而坚定。自接到京城密信以来,他便知大势已变,朝廷内部的动荡,远比他想象的更为严重。
“燕王,风雪太大,还请入城歇息。”赵怀义低声劝道。
耶律延禧缓缓点头,转身走下城头,步入帅帐。帐内火盆燃烧,映得帐中一片暖意,但耶律延禧的心中,却依旧冰冷。
“传令各军,加强戒备。”他沉声下令,“吐蕃虽败,但西夏残部仍未剿灭,不可掉以轻心。另外,密探继续监视京城动向,若有异动,立刻回报。”
赵怀义抱拳领命:“末将即刻去办。”
耶律延禧望着帐外的风雪,心中思绪翻涌。他深知,自己如今已成朝廷眼中钉,若不早作决断,恐怕终有一日,自己与将士们所付出的一切,都会被朝廷抹杀。
“赵怀义。”他忽然开口,“你认为,若朝廷真有意废帝,拥立赵桓,我当如何应对?”
赵怀义略一沉吟,低声道:“燕王,若朝廷真有此意,那便是大逆不道。以燕王之威望,若率军入京,必能震慑群臣,扶正社稷。”
耶律延禧沉默片刻,缓缓道:“若真如此,我岂非成了乱臣贼子?”
赵怀义苦笑:“燕王忠心为国,天下皆知。若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燕王挺身而出,非为己,而是为天下苍生。”
耶律延禧沉思良久,终是长叹一声:“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卫掀帘而入,抱拳禀报:“燕王,京城急报!”
耶律延禧神色一凝,立刻道:“呈上来。”
亲卫递上一封密信,耶律延禧接过,拆开阅读,脸色顿时阴沉如水。
信中写道:“陛下已知童贯旧部勾结蔡京门生,图谋废帝,然朝中诸臣多与童贯、蔡京有旧,陛下孤立无援。张邦昌虽为西军统帅,却无威望,军中将领多不服其指挥,军心涣散。陛下恳请燕王速回京师,以安社稷。”
耶律延禧看完信,心中冷笑。他早已料到赵佶会求他回京,但他岂能轻易上当?如今朝廷局势未明,若他贸然回京,恐怕反倒落入奸臣圈套。
“赵怀义。”他沉声道,“你即刻修书一封,命使者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告知陛下,西北局势未稳,臣暂不能回京,但愿陛下能肃清奸佞,稳固朝纲。”
赵怀义应道:“末将即刻去办。”
耶律延禧望着案上的地图,心中思索着未来的走向。他知道,自己已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将改变大宋的未来。
夜深人静,帐外风雪呼啸,帐内烛火摇曳。
“燕王,夜深风寒,还请入帐歇息。”赵怀义轻声提醒。
耶律延禧缓缓点头:“好,我稍作休息。”
翌日清晨,耶律延禧亲自巡视临洮城防,命赵怀义继续追剿吐蕃残部,同时调集工匠,修筑城墙,加固防御。
数日后,赵怀义传来捷报:吐蕃残部已被彻底击溃,残将阿骨赤逃往青唐,已命斥候继续追击。
耶律延禧闻讯,心中稍安,随即下令:“命赵怀义留守临洮,整训士卒,修筑城防。我亲率一万精兵,南下兰州,再行巡视。”
数日后,耶律延禧抵达兰州,巡视城防,安抚百姓,同时命人修缮被战火毁坏的房屋,重建城池。
就在他巡视期间,一名密探从京城潜入兰州,秘密求见。
耶律延禧召见密探,密探低声道:“燕王,京城局势已变。张邦昌在军中威望不足,士卒不服,军心涣散,西征已难成行。童贯旧部暗中勾结,意图扶持新帝,废黜赵佶。”
耶律延禧闻言,神色一沉:“此话可有证据?”
密探点头,取出一封密信:“这是从宫中传出的密信,上有童贯旧部与蔡京门生的密谋,欲联合朝中权臣,拥立赵桓为帝,逼赵佶退位。”
耶律延禧接过信,展开一看,果然如此。
他心中怒火翻腾,却又不得不冷静应对。
他沉声道:“此事不可外传,你即刻返回京城,继续打探消息。若有变,立刻回报。”
密探领命而去。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