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不仅撤离,还带走了所有的火炮。
其撤退的营地设在石门山至小凌河一带的平川丘陵,甚至部分兵力渡过了小凌河,驻扎于小凌河堡东南的开阔地带。
面对清军的撤退,不少明军将领心生追击之意。
但被温越和洪承畴果断阻止。
明军已经达成了预定目标,此时应知足而止,不可贪功冒进。
况且,清军退而不乱,没有可趁之机,穷寇莫追,以免生变。
事后,青牙军的夜探查明。
数以万计的清军埋伏在峰路山东侧的山岭,这一发现让主张追击的将领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随着清军的撤退,祖大寿和李鸣负的部队迅速占领了黄土岭,在山岭上安营扎寨。
温越和付崇英的军队也移营至黄土岭南部的丘陵地带。
营地不远处便是小凌河,取水饮水极为便利。
援剿总兵左显光和总兵曹变蛟的军队则占据了松山岭,在岭上扎营。
牛苛与汤通的部队依旧驻扎在松山堡的西面;
至于另外一些明军,则在松山堡旁安营。
至此,崇祯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的这场大战终告一段落,明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
综观此役,可谓胜负参半,清点战损之际,洪承畴、王恩宠等人心头一沉。
一日交锋,明军损失惨重,实非小可。
各部之中,青牙军虽经连番激战,伤亡逾六百,但阵亡者仅二百有余,尚在可承受范围。
京营兵则遭遇重创。
虽败北时间不长,伤亡与失散者却逾五千六百,其中阵亡者竟达三千。
更有诸多把总以上将领或阵亡或被俘,损失惨重。
柏恩光部更是全军覆没,柏恩光率军出征辽东,名义上两万之众,实则一万六七千。
此役留守三千,出战者一万四千余。
一战下来,折损三成,战斗力已大打折扣。
他们的溃败,亦牵连众多民夫,柏恩光本人更是战死沙场,尸首落入敌手。
虽有部分溃兵在逃亡中被青牙军误伤,但这些伤亡无疑应由清军承担。
青牙军镇压溃兵,乃当时战时常态,无人敢出言非议。
洪承畴等人闻知京营兵的惨烈伤亡,脸色铁青。
若非青牙军英勇作战,斩敌颇多,更于阵中斩杀清军首领阿济格,圣上得知定会严厉斥责,甚至诸将中都有许多人要受责罚。
牛苛部亦损失惨重,遭清军炮击,加之轻率夺炮,伤亡达一千七百有余,阵亡者八百二十余。
其余伤者或被清军火炮、火铳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