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从中笼络追随的青壮之士多达上万人;因此,得到消息的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当权的监国吐屯李遮匐,都偃旗息鼓下来不再轻举妄动。然而,籍着就地围猎的掩护,裴行俭以暗中轻兵急进上百里。
一直衔枚嚼环逼近到了,阿史那都支王帐所在冬营的数里外,才在被惊动的同时大张旗鼓一举奔袭之;阿史那都支仓促应战之下一败涂地,连同妻妾子女、亲族部众,十数万牛马被当场一举成擒。
而后,裴行俭又用缴获的王帐符契/令箭,召集十姓突厥的各部君长、酋首,前来拜见的同时将他们一网打尽。唯一没有前来的监国吐屯/副汗,车鼻施部首领李遮匐,甚至不敢应战而率部西奔去。
然后,在热海(伊塞克湖)之畔,遭到来自碎叶城唐军的截击;所部大半溃乱而散,留下牛马子女无数;本人就此不知所终。盘踞在葱岭以东的安西四镇,到北庭都护之间的十姓西突厥就此崩灭。
因此为了庆功,四镇将士在碎叶城外专门立碑,以为记述相应功劳。事实上,就在数个数月后的确切消息,传到长安之后;包括阿史那·都支在内的上千名君长、酋首,已在押送京师献俘的路上。
事实证明,拥有了更多资源和兵力的裴行俭,显然要比在另一个历史时空做的更好;因此,如今在胜利和战果的激励下,他已经以追击李遮匐部为由,率军开始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前往河中;
而不是像在另一个历史线上,因为士兵普遍患病、思乡之故而就地折还;让被护送的波斯王孙尼师涅,自行去面对几乎遥不可及的复国之梦;然后历经一次次的挫败,就此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中。
因为这次出兵的过程,同样也得到随行商人团体的大力赞助和支持;据说他们已经在暗中为此开出了,相当丰厚的私人悬赏……只为了劝说这支远出境外的大唐之师,能够安然抵达河中之地。
时间就这么一晃来到了上元三年(676年)春。而历史线的偏移也在新的一年,继续体现出后续的影响来。首先是因为太子李弘,没如期死在洛阳的合璧宫,因此也没引发高宗悲痛改元的历史事件。
其次是对新罗用兵的需要,被贬放代北的薛仁贵,也再度被高宗赦免召还戴罪阵前。而原本正常历史线上,因为新罗王金法敏卑言求和,而顺势从高句丽故土收缩的兵力,也依旧留在大同江以南;
这就造成了另一个后果和偏差。总章元年(六六八)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唐人与当地酋豪共治其地。但高句丽遗民不服统治而连年反抗,在咸亨元年至四年(670至673)多次爆发大规模叛乱。
虽然被唐军屡屡击败,但也导致驻军逐渐疲敝;而原本还算恭顺的藩属新罗国,乘机勾连和扶持高句丽叛民,连年暗中侵蚀疆界的历史进程。因此,朝廷中已经积累相当程度,反对继续征战之声。
乃至出现主张以高句丽王族,继续羁縻其故土的声音;唐廷终于上元三年(六七六)二月二十八日,将安东都护府内徙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并罢唐人任都护府官职者,渐以高丽人自治其地。
算是放弃了对于鸭绿江以南,高句丽故地的大部分直接统治;然后,又将百济国故地的熊津都督府,迁于建安(今辽宁营口附近)故城。百济户口原内徙于徐、兖等州者,亦令全部迁回建安之地。
然后,以工部尚书高句丽末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句丽馀众;高句丽先在诸州者,皆遣与藏俱归。又以司农卿扶馀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馀众,
但是,这又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返回故地的末王高藏,被告发暗中与当地最大的土族势力,白山靺鞨勾结密谋叛乱;招还流放邛州而病死其地,追随还国的部众也随之重新打乱遣散。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