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免费阅读 >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744章 赵煦与文彦博的默契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744章 赵煦与文彦博的默契(第2页/共5页)

br />
    他只提了几个小小的建议。

    他说——老臣听说,密州的日照盐场、登州的蓬莱咸泉盐场、明州的鄞县盐场等,近来产盐日多,老臣以为,朝廷应该重视起来,应该在这些盐场附近设立监司,建立市、镇,以供商贾往来,并供朝廷管理、收税。

    赵煦点了个赞后,就转发给了都堂。

    都堂宰执们,只能硬着头皮,在这些盐场设市。

    市,自古就是一个商业概念。

    在乡村叫草市,在城市叫市井。

    入宋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等行政单位大量出现。

    并且,居住在市、镇以及城市的百姓,也有了新的身份——城郭户。

    城郭户和乡村户,开始分离。

    两者,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分野。

    比如说,城郭户不交两税,不纳租赋。

    他们交商税、牙契税(房产税)——是的,城市居民在大宋每年都需要交房产税。

    所以,在大宋,民间的田地,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说法。

    城市里的宅邸,也是无定主。

    一旦子孙不孝,再富贵的人家,也会家道中落。

    譬如说,赵煦刚刚即位的时候,有司不是说找到了昭宪杜太后的后人吗?

    堂堂太祖、太宗的生母的嫡系后人。

    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汴京,去了边塞谋生。

    要不是赵煦新君即位,有司想起来,需要找开国太后家族来当吉祥物。

    杜家人再过一代,就要和庶民无二了。

    扯远了。

    回到盐的问题上,在赵煦借着文彦博的嘴,逼着都堂将密州、登州、海州、明州等地新开的或者那些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如今已经扩大了生产规模,且采用了晒盐法的产盐地,设为‘市’后。

    就等于在官方层面,承认了这些盐场的合法性。

    允许这些盐场的盐,合法的流入市场。

    同时也承认了,当地的盐工、盐商是城郭户,盐田则属于房屋、店宅、作坊一类的商业地产。

    从而将他们从乡村户里剥离出来。

    却,没有划定销售区域,也没有规定官府榷盐政策。

    按照大宋社会的理解,只要朝廷不禁榷,那就可以敞开了卖!、

    于是,原本还要偷偷摸摸的漕司官兵和东南、京东的私盐贩子们,现在光明正大的夹带海盐和鱼干,运到各地,公开销售。

    而户部,在看到这些情况后,直接躺平。

    也不争什么榷盐不榷盐。

    当然,这也是因为赵煦放出了一个让户部垂涎欲滴的东西——榷糖!

    比起盐,糖无疑利润更高,也更好管控。

    只要抓住上游,就可以躺着收钱,还不用担心被人戳脊梁骨,引发社会矛盾——盐,没有人能不吃。

    但糖,可以不吃。

    看似这是缺点?

    但实则是优点。

    因为,大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很多。

    而糖又具有上瘾性。

    吃过一次,就想吃第二次、第三次。

    今年正月以来,汴京蔗糖与霜糖的热销,证明了糖的远大前途和在财政上的贡献。

    于是,现在的户部也不管榷盐的事情了。

    章衡带着户部度支司,直接扑到了糖业上。

    如今正在和开封府争夺汴京卖糖所的管辖权。

    同时也在和各家外戚打嘴炮官司,想要制定一部律法,将糖的销售,纳入户部专卖与监管下。

    ……

    郭忠孝来到赵煦面前,将文彦博写的劄子,呈递到御前。

    赵煦接过来,只扫了一遍就笑了起来:“要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太师真乃国家栋梁,社稷支柱也!”

    于是,拿起笔就在文彦博的劄子上做了批示:太师之议甚好,请申国公召集相公们集议,拿出具体方略来!

    然后便将这劄子,交回郭忠孝,命其誊抄后,分送两宫与都堂。

    而文彦博的这个劄子,主要说的,就是一个事情。

    厢兵的管理问题!

    文彦博在劄子里,先是回顾了大宋厢兵的管理历史,赞颂了列宗列祖的圣哲明见。

    但同时也指出,现在的厢兵,管理混乱,令出多门,对于国家、朝廷是很不利的。

    接着他举了自己当年镇压贝州王则之乱的经验心得。

    认为,大宋厢军的管理,再这样乱下去,迟早要出大事!

    所以,他请朝廷重视这个事情。

    厢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不能再,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指挥、差遣了。

    这就正对赵煦的胃口。

    他早就想改革厢军的管理体系了。

    将各地厢军的管辖权和管理权,从那些婆婆妈妈手里收回来,成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厢军管理机构。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时机并不成熟。

    但现在,随着一南一北,两个新的经济支柱,快速崛起。

    同时,宋用臣带着禁军到处打灰,让在京禁军顺利向着土木大军转型。

    赵煦感觉时机差不多成熟了,于是就通过文贻庆去暗示了一下文彦博——现在国家的厢军问题比较严重啊!朕很担心呢!卿是太师之子,能不能代朕去问问太师?

    而文彦博,不到三天就递上了这封劄子。

    当然,这老狐狸也不是吃素的。

    他趁机和赵煦要了些好处。

    这老货,不愧是历经四朝,无论形势如何,都屹立不倒的不倒翁!

    单单就是这一手,直接要好处,就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当场要好处,等于断绝了以后封赏的可能。

    同时,这多少也算是一种自污的手段。

    算是主动给赵煦递了把柄。

    以后他要不听话,今天这些索要好处的文字,就是最好的罪证。

    赵煦可以借此视情况,给他扣不同等级的帽子。

    无大臣礼!

    要挟主上!

    非社稷臣!

    他都这么懂事,赵煦自然也不能拒绝他。

    于是,在打发走了郭忠孝后,赵煦提笔开始写条子。

    第一个条子,是送去学士院的。

    故昭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韩国公富文忠公弼,先朝元老,历事三朝,佐仁祖、英祖、皇考,功在社稷,德在天下!

    朕意褒长者之德,而扬元老之功。

    其加赐富文忠公神道碑,以【显忠尚德】为额,令主者施行,并追赠富文忠公太师。

    这是文彦博请求要的第一个好处。

    给老伙计要褒扬,要待遇。

    从而给富弼争那宣光殿上,陪祀先帝的大臣员额。

    这可是竞争很激励的。

    因为王安石死后,肯定会内定一个——这都是现在明摆着的事情!

    所以,老文这个人,确实能处!

    尽管富弼生前和他已经不太对付了。

    但现在,愿意给富弼出头,给他争待遇要政策的,也就是文彦博了。

    写完这个条子,赵煦将之放到一边。

    继续开始写条子。

    这是给都堂下面的吏部房的。

    太学博士吕大临、太常博士杨国宝,国家贤臣,社稷名士,命尚书省记姓名于堂薄。

    吕大临,自不用说。

    他和文彦博关系很好。

    而杨国宝,则是邵雍的学生,邵雍临终,将之托付给文彦博照看。

    这些年来,文彦博是忙前忙后的给杨国宝的仕途铺路。

    如今更是舍下了老脸,给他求来堂除的恩典。

    这已经不是文彦博第一次给邵雍的门人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