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免费阅读 >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逆练神功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逆练神功(第2页/共5页)

nbsp;  显然,她还没有习惯‘工作中要称职务’的社交方式。

   
    过了一会,她才反应过来,盈盈一礼:“诺!”

   
    文彦博看着文熏娘,可以自由出入赵煦内寝,甚至不需要赵煦明确说去那里取文稿。

   
    心中顿时一凛,连忙低下头去。

   
    士大夫和外戚,在御前可是两种生物。

   
    士大夫可以和皇帝硬来。

   
    这是职责需要,也是仁庙以来形成的‘祖宗之法’。

   
    但外戚……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认清楚自己的地位。

   
    别说是硬顶天子了。

   
    便是说话都小心选择措辞,不然一顶‘恃宠而骄’的帽子就要扣上来了。

   
    再不小心,就会被贴上‘跋扈’的标签,然后就等着朝野围攻吧。

   
    想当年,温成张皇后那么得宠。

   
    但其父兄在御前,却依旧谨慎小心的像个家仆。

   
    如今,文家既然想要转型成为外戚。

   
    自不能再抱着士大夫的臭脾气不放了。

   
    没过多久,文熏娘就捧着几沓文书,到了赵煦面前,呈递了上去。

   
    赵煦接过这些文书,随手拿起一份,然后递给文彦博:“太师请看……”

   
    “这是朕今日读诸位先生们给朕修订的《三朝宝训》时,从《重牧宰》、《体大臣》等宝训、圣言之中抄录下来的文字……”

   
    “祖宗以圣继圣,圣德相传,时用光大!朕小子也,不敢有一日相忘,乃日夜勤读,不敢松懈。”

   
    文彦博连忙起身拜服:“陛下仁孝,老臣为天下贺。”

   
    然后才接过来文熏娘送来的那一沓元书纸。

   
    纸上一字一句,端端正正,确实是当今官家的御笔真迹。

   
    再看内容,也都是仁庙、英庙、先帝对大臣们表示爱护、重用、信任以及宽宥的事迹。

   
    但,每一个事情所用的文字都很少。

   
    短则二三十字,长则百十字。

   
    只是简单的记录着某年某月,某位先帝与某位大臣之间的对话。

   
    只是,文彦博看着看着,眯起了眼睛。

   
    因为这些文字、故事,分开看的话,可能没什么。

   
    只是些教导天子,应该重用大臣,应该用道德,来选拔官员,用仁厚来对待大臣,尊重宰执,优遇士大夫等等。

   
    可这些事情连起来,味道就不对了。

   
    就听着端坐在御座上的小官家道:“三朝宝训,乃是两位宰相及诸位先生们,夜以继日,不辞辛苦,摘取祖宗圣训、言行,以教朕听政、问政、理政之学也。”

   
    “左相康国公,在进宝训于朕时,曾与朕言: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圣人之所用心,论历代帝王所以兴亡治乱之迹,求立政立事之要,讲爱民利物之术,自然日就月新,德及天下!”

   
    “朕于是笃而学之,以求日就月新!”

   
    文彦博听着,一楞一楞的,条件反射般的道:“陛下圣明!”

   
    赵煦看着,嘴角微微翘起来。

   
    和孔孟的经义一样,死掉的先帝,同样不可能再从棺材起来,解释自己当年的言行了。

   
    而大宋士大夫们,连孔孟两位圣人,都可以直接沟通,然后宣布自己已经知道了圣人的‘真意’,参悟了当年‘圣人们’的用心。

   
    自然不可能放过‘先帝们’。

   
    所以,这所谓的《三朝宝训》,其实就是一部士大夫们出于他们自己利益需求而人为编纂、摘写的所谓‘祖宗圣训、宝训’。

   
    其真实性,不是没有。

   
    但大体类似现代的《读者》、《知音》。

   
    上面摘录的、截取的事迹、对话,都是被美化过、粉饰过的,甚至有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还得打一个问号!

   
    为什么?

   
    因为,经筵官奉旨编纂《三朝宝训》的时候,循的是仁庙朝的故事。

   
    而在仁庙时代的《宝训》,大量采用了民间流传的故事。

   
    甚至直接参考了石介私修的《三朝圣训》。

   
    有了这个前例,无论是韩绛还是吕公著,不管是范纯仁还是吕大防,都在这《三朝宝训》的编纂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符合他们意识形态和立场的民间故事。

   
    好多事情,甚至是直接拿着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以及其他旧党士大夫大臣的私人笔记里的故事照抄。

   
    所以,后来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篇》的时候,看到那些留下来的各种《宝训》、《圣训》的资料,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他发现,这些《宝训》、《圣训》上的好多事情,实录找不到,国史上也没有记录。

   
    甚至连年月日都模糊不已,只能勉强靠着谈论的君臣来推算大概年月。

   
    赵煦当然也不会惯着这些士大夫们。

   
    新闻学嘛。

   
    搞得好像他不会似的。

   
    和尚摸得,贫道自也摸得!

   
    “所以,太师,朕这是在循祖宗之法,用祖宗爱民为本,以天下为先,社稷为重的理念,来行祖宗‘重牧宰’、‘体大臣’故事。”

   
    说着,他就开始背起来了,他自己摘抄的那些片段。

   
    大体上都是仁祖如何、英祖如何、皇考如何。

   
    其事迹也都是,三位先帝,重用、亲近并信任大臣,放手施为,最后在这位贤臣、能吏辅佐下,终于将某某地区的叛乱镇压或者灾荒安定下去。

   
    其中,甚至还有文彦博自己的故事。

   
    “仁祖庆历中,贝州兵变,天下震动,仁祖叹曰: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日日上殿何用?”

   
    “时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枢密副使,闻而慨然,乃乞见仁祖,奏以贝州之事,述安民平乱之策,进抚赏大军之言,仁祖乃喜,曰:朕以军国托付爱卿矣!乃拜宣抚使,出平叛逆……”

   
    文彦博听到这里的时候,终于知道是哪里不对了。

   
    因为这位官家,在逆练‘三朝宝训’。

   
    他直接将三朝宝训里那些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三圣’宝训、圣训、事迹,自我加工了一遍,然后把这些事情自己拼接了起来,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逻辑。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