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免费阅读 > 正文 181 第一八一章 建文新政……

正文 181 第一八一章 建文新政……(第2页/共5页)

p>

   
    大家怒扣:“0!”

   
    对朱棣没有一点点的信任!

   
    【朱棣上位后,名义上“恢复旧制”,但对于布政使这个重要职位一直拖到永乐2年才补齐“缺额”。

   
    此后,不断存在优秀布政使参政(省委常委)升任中央的记录,却没有任何升迁他们为布政使的行为。

   
    也几乎没有其他针对布政使的补缺,一直到永乐11年才一口气任命了19个新布政使,并开始正常补缺。

   
    以上种种均证明,朱棣是在故意留缺,在事实上执行单一布政使制。

   
    (PS:清朝也是1布政使制)】

   
    “这是永乐建文新政×几了?”

   
    “数不过来了,数不过来了!”

   
    【永乐11年,朱棣随徐皇后北上,后来的11年里,他在南京仅待了半年。

   
    政治中心的大转移,以及永乐9年启用户部官员巡抚地方的案例,都促使了犹豫许久的他决定先回归老爹的分割地方官员权力的老路,再派中央的人去seesee的新路。

   
    他依然保留了部分朱允炆的idea——启用高级知识分子就任+前往中央的晋升路。

   
    Up认为,朱允炆对地方官员的重用是积极正向的,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

   
    明朝后期的官员选任,相当受诟病的一点就是,以“非翰林不入阁”的思想带头,一大堆官员喜欢留在京城,而耻于外放。

   
    一群要对全国做决策的领导人,跟养在深宫的皇帝似的,很少深入基层了解民间疾苦,制定出很多远离实际的政策。】

   
    朱樉:“这话说得,你不在皇帝跟前怎么做那贴心小秘呢?内阁是近臣政治,内阁又凌驾于其他官之上,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朱棣反驳道:“这怎么又怪到我头上?自古以来多少权臣都视外派为放逐,长久的不良习气罢了!“

   
    “那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叫放虎归山,多是和你一样造反成功的人。”朱棡脱口而出。

   
    大家:“……”

   
    也许下意识的反应最真实吧。

   
    【那1布政使制,或者说“封疆大吏”的存在,到底好不好呢?

   
    还记得广东广西互相diss,暗暗不合,于谦提议设立“两广总督”,军政合一吗?

   
    三司系统也是类似的,权力是分割了,责任也分割了,利益也分割了。

   
    大家都站在了不同的立场,嘴上说着为党国效忠,心里全都是乌漆嘛黑的小算盘。

   
    坏一点的互相使绊子。

   
    好一点的一起互相推诿,搞懒政。我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嘛!

   
    中央看到这要么吵架打架,要么集体缄默的状况,头大。就开始寻求一个话事人,一个一锤定音的人。

   
    都TM给我闭嘴!

   
    中央心里也有小算盘,这人最好我派去。于是往往从“监察系统”的自己人里找话事人。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总有一种“监察机构”会转变为地方上一级行政机构的趋势。】

   
    “没有行政权,监察者很难使众人服众,有了行政权,就无法独立行驶监察之职。”杨士奇叹道,“要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呢?”

   
    他对前面兔朝彻底剥离监察系统的“行政”,使它被最高权力机构直辖的改动,印象极为深刻。

   
    【比如前面的“巡盐御史”。

   
    还有“刺史”,最早是监察系统里的“御史”。皇帝利用它去监察地方,久而久之,变成了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隋文帝统一南北,改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

   
    改革后的州的大小可以类比我们现在的市,中央一口气要统辖那么多的市,集权是集权了,可太多了,累死了。

   
    此时就出现了“道“,好多个州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省级”,它一开始也只是“监察”范围的概念,逐渐的又变成了州以上的行政单位,形成了新的三级行政区划。

   
    这些中央的人,在地方呆的久了,心里算盘biubiu响。天高皇帝远,我听你们做什么!

   
    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封疆”。】

   
    傅友德突然道:“我看世界地图上,美国的州,非洲的国家之边界都是横平竖直的,怎么会这么分呢?

   
    ‘省’那么大,从古至今,划分各地归属时,都会故意让它们彼此犬牙交错,让四邻扼住你之咽喉。

   
    便是不故意如此,也该按照地理上的山脉归属,河流、平原等来……”

   
    咦!

   
    被这么提醒,在场的众人都意识到了这蜜汁盲点。

   
    朱棣沉思:“如此特别的划分方式,肯定不是天然形成的。唯有人为划分。难道那美州也好,非洲也好全都是一整个国家,然后被人简单粗暴的按大小割开……?”

   
    朱元璋:“按光幕的说法,美国是现在最强的,美国和加拿大那么长的边界,无险可守,加拿大认命当它的附庸,倒还可以相安无事。

   
    非洲划的更碎,那么碎又无强者的话,怕是要年年攻伐,战争不休了。”

   
    朱棣揪心不已,叹气道:“未来也是水深火热啊,真是不负责任的统治者!还是让大明把它们都收入囊中,好好划界,免除灾祸吧!”

   
    【So,朱允炆的改革和未来明朝“巡抚”制度内在逻辑是相似的。

   
    最后的走向也是相似的。

   
    嘉靖年间,“巡抚”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地方最高长官。发展到晚清,偏向军事的“总督“搞起了东南互保,和朝廷saybye。大清呀,我们要自己远航了!】

   
    锐评之王朱樉此刻发表他的重要讲话:“还是保吧,要不然,那盐稅抵完之后,田赋也要抵押了!”

   
    朱棡说:“恐怕不是抵押田赋,是直接割地。”

   
    朱樉摇头:“割地,割地。”

   
    【央地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大命题,我们也在摸索的路上。其中非常重要,且完全有别于封建社会的,是落实“第一责任人”。

   
    我们的每一级别都有明确的“一把手”,相应的,也要承担“第一责任人责任”。

   
    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校长是绝对逃不开责任的。

   
    乡镇里发生了什么很恶性的凶杀案,片警们也许还能保住工作,一把手们100%得连夜写辞职信,你不担责就会被上面追责。领导要负全责。】

   
    大家:“???”

   
    大家震惊:“这一把手在未来兔朝这么水深火热吗?”

   
    他们不禁看向了此刻的真正的全国一把手,坐在椅子上的老朱。

   
    朱元璋跳起来:“怎么可能,绝对不可能!哪有这种事!你这兔朝,咱懂了,你们说的那些很好的政策,自己都未必做得到,却要来说给我们听,PUA我们大明的淳朴官员们!”

   
    现在大明的官员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终极进化。

   
    从“理解兔朝”、“想成为兔朝”,进化成了“质疑兔朝”。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这是这些年来党风建设的一大主题之一。

   
    说实话,我们现在也不是乌托邦,如果乌托邦也不用三天两头的上党课了。

   
    任何政策都要人去执行。

   
    用责任感和使命感去鞭策公务员队伍尽可能少的扭曲其中的执行环节,让政策落地的更准确。

   
    我们通过“第一责任人责任”,把道德层面的东西落成了制度,变成我们吏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起来的朱元璋坐回椅子上。

   
    从“质疑兔朝”他又变成了“理解兔朝”,突出一个转进如风。

   
    “这话说得实在。责任、当担,缺一不可!这样想来,也不是不能学一学……”

   
    一把手郁新、茹瑺:“……”

   
    【管理员说:治国就是治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老朱怒骂:“老百姓就算当也只会当朱元璋!支持李自成那败犬有什么意义!”

   
    大家:“……”

   
    郁新弱弱地说:“上面这段话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最后这个名字换……”

   
    茹瑺狠狠踩了他一脚。

   
    换什么,真换成朱元璋吗?拿你的脑袋换啊!

   
    茹瑺冷静说:“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句删掉去宣传。”

   
    老朱哼哼唧唧。

   
    【古往今来,在变法时对“吏治”认识最深刻的,摄宗的考成法不说第一吧,肯定也是最出名的。

   
    经常有人把他和王安石放在一起对比,认为摄宗把考成法放在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他能成功,王安石会失败的最大区别。】

   
    老朱纳闷道:“这后辈的历史水平是不是真的不行,怎么咱的好大孙和一个臣子对比起来了?非要比,和隋文帝比比,和唐太宗比比,再和咱们家老四比比,那不就比出来了吗?”

   
    朱棣弱弱说:“爹,我是洪武旧制。”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