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足球的好玩伴,关系“相厚”。交趾那么远,张辅又已经前后十年征战,威势甚高。
这种重臣是不能给他一点错觉的,必须斩钉截铁,清晰明了的传达我不打算立朱高煦,你不要给我搞事,我搞你很简单。
把根都挖掉的雷霆挪地调换,确保了张辅不会生出政治投机之心。宣府、大同靠近北京,朱棣鞭长所及。
练兵又是变相安抚,告诉他,看,我以后还是会用你哒,处置不可谓妥帖。
因此,UP比较认同,对张辅的些许冷落是朱棣对他的敲打。】
这段处置,朱元璋是认同的。
他点点头:“不错,既然你下了决心,又不想杀人,就该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伸手,什么事情,不能伸手,别说伸手,最好连想都不敢去想。”
甚至武将们也觉得,这确实挺好的,只是换了个地方练兵而已,本质上是杀鸡儆猴的举动,这鸡甚至都没杀呢!还有什么好不满的?
燕王,也是不错的,是个有香火情的厚道人!
【这种敲打决不是杞人忧天。
后来朱高煦叛乱,第一个联系的人,就是张辅。
不过那个时候,张辅早就选好了站位,反手举报了朱高煦。
张辅真正崛起,并走向权利颠覆,是在榆木川事变。
朱棣猝死在北伐途中,又没留下继位遗诏,为了防止军队哗变。他的贴身太监马云叫来随军的杨荣、金幼孜,提议秘不发丧。】
朱樉双目一亮。
“宦官、文臣,下一步,是不是就该上臭鱼了?”
朱棣脸一黑。
而朱允炆则有点点失望。
都姓杨,则么是杨荣,而不是杨士奇呢?
如果是杨士奇的话,就可以现场看看四叔会怎么办了呢……
他悄悄地看了看朱棣和杨士奇。
也许,永乐三杨,便变成二杨了。
【在这实际上很惊险的转折点上,杨荣等文官脑子转的非常快,立刻完善了提议,要求遵循古礼,沐浴、袭奠、饭含(嘴巴含住珠宝)、衣衾等牢牢裹住朱棣的尸身,防止尸臭外泄,放入棺材。
然后每日送饭菜,假装他还活着,同时八百里加急去告知仁宗,确保皇权平稳交接。
此记载出自杨士奇写的杨荣墓志铭,而明史杨荣传又补了一段,说这个棺材是锡熔铸的,靠密闭来隔绝气味。
总的而言,比起秦始皇的臭鱼,待遇是好多了,杨荣还是爱他皇帝的,没咋亏待,死得很体面。】
老朱松了口气。
朱棣也松了口气。
然后他们心情复杂的看向杨士奇:好多事情,都是从你那墓志铭上流传出来的呢……
朱樉又开始逼逼赖赖了:“杨士奇和杨荣是同僚,关系也许很好,万一他是为了杨荣遮掩呢?毕竟他一直以来,写你的时候都很阴阳怪气呢。”
杨士奇:“?!”
杨士奇奋声道:“臣——”
朱樉打断他:“你知道你写了《和朱棣祖孙对话的日子》吗?”
杨士奇:“臣……臣倒是不知道。”
朱樉轻描淡写挥挥手:“那就得了,歇着吧。这夜深人静写下的私密之语,会写到什么程度,又有谁能知道呢?毕竟当时的你,也没想过后来会有人逐字分析你的日记吧。”
杨士奇:“……”
杨士奇确实难以反驳,但他很迷惑,为什么我会取如此……直(文)白(盲)的书名呢?
旁边的蹇义悄悄松了一口气。
还好我不爱写日记。
【文臣的处理很关键,随军的武将也很重要。
因为朱棣是猝死,可能是没有遗诏的,但明史记载:上大渐,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立皇太子。
这份存在伪造可能的遗诏里,张辅是那个皇权交接的纽带。
即是说,此时军队里,声望最高,公侯等级也最高的武将第一人,旗帜鲜明的站在了仁宗一侧。
仁宗拥有了武将ap;ap;ap;文臣的共同支持。
绝对的从龙之功啊,朱高炽立刻投桃报李,追封他父亲为王,改谥号一事。
张辅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了权力的巅峰。】
大家眉头一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如果没有遗诏的话,你是什么时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