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宋国的纠结,迎圣回京?
自从与秦国一战元气大伤后,宋国残存势力便在江南道拥立新君重开新朝。
江南道一带是宋国最为富庶的地方,再加上有文天祥主持大局,宋国很快便调整好了状态,新的朝廷开始运作。
目前赵慎还很年幼,因而朝政都是文天祥、王安石等朝臣在把控。
虽说宋国在秦宋战争中实力大损,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宋国现在还拥有整个江南道,国力并没衰弱到哪儿去。
再去和中原各国争霸是不可能的了。
但自保依然没有问题。
金陵城,宋王宫。
江南道是宋国历代君王都喜欢来游玩的地方,因而在金陵这座中心城内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宫。
现在宋国将国都重新定在金陵,这座避暑行宫自然也就成了新的王宫。
最近金陵城很是热闹。
因为随着春季到来,宋国也开展了新朝建立之后的第一次春闱,广纳贤才。
宋国旧朝的大臣们绝大部分都被俘虏去了秦国,现在宋国前所未有地缺人才。
要不是还有文天祥出山后,陆秀夫、张世杰等两位老臣也跟着重新复出,恐怕连一个能主持大局“八四零”的都没。
一个国家离不开武将保家卫国,但更离不开文臣,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让国家运作起来、并且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御书房里面。
文天祥正在教导赵慎书文,而隔着一个屏风,陆秀夫等人则在处理各项政务。
但赵慎却一直心不在焉。
春困是最让人无法抵御的事情之一。
听着文天祥在妙语连珠地讲述治国、修身、为君之道,赵慎的眼皮却不断在打架,小脑袋一点一点的、昏昏欲睡。
最后他竟然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正在讲课的文天祥停了下来,将目光投了过去,微微皱起了眉头。
一旁的秉笔太监见状连忙想将赵慎给喊醒,但文天祥却伸手制止了他。“罢了,就让陛下休息片刻吧。”文天祥放下手中的书卷,摇头说道。
赵慎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而已,每日学习的量确实不轻,太严苛了也不好。“是。”
秉笔太监闻言松了口气。
然后赶紧让人拿来一件袍子给赵慎盖上,然后又让人给文天祥上茶。
文天祥从屏风后走出,见到正在处理政务的陆秀夫、张世杰两人后,不禁笑着道:“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找回当年在内阁的感觉?”
他们三人都是老相识了。
也都是从朝中急流勇退的老臣子。
三人之中最年轻的陆秀夫也有六十岁了,按照他们的这个年纪,本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安度余生,死后再得一个美谥。
但为了宋国的存亡、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重新出山,回归朝堂治理国家。
“真的是老了,精力大不如前了。”
张世杰忍不住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之色,苍老的脸上难掩疲惫。
对于他们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来说,处理繁杂的朝务政务简直是煎熬。
要换做年轻时处理一整天的朝务都还精神奕奕,但现在几个时辰就不行了。
“熬不住也得熬。现在大宋情况艰难,咱们这几个老骨头要是不出来,朝廷还不知道得乱成什么样。”“大宋的骨干都死的死被抓的被抓,剩下的都没几个可造就之才。”陆秀夫批改着奏折,头也不抬地道。
而提到这件事,张世杰叹息一声后说道:“欧阳修那老顽固死了就死了,我觉得没什么,但希文死了真是太可惜了。”
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张世杰他们是与欧阳修同阁为臣过的,后来他们选择退隐,欧阳修没有。
他们退了以后范仲淹、王安石等一批新人便进了内阁,为宋国造就出新气象。
但范仲淹自尽于牢狱之中,其他宋臣不少也选择了自尽,也有不少去了秦国。“罢了,提这些事情做什么。”
张世杰自己止住了话头,然后将目光投向文天祥,问道:“咱们这次在春闱上针对秦国,不会引来秦国的报复么?”这可是明着在跟秦国争抢人才。“
“若他们恼羞成怒下再度举兵攻我大宋,我大宋现在可挡不住。”这次春闱的规矩是文天祥提出来的。
宋国明目张胆地和秦国抢人、引得宋地大批士子重新回宋,这么做很有风险。
“秦国现在也需要时间发展国力,短时间内是不会再度兴起兵戈的。”
“我们虽然没法阻止,但拖延他们的发展时间还是要做,否则一旦让秦国消化完战果,他们绝对要再度兴兵灭宋!”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