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却为我大秦收获了难以想象的声名!比打下燕云十六州的意义更大!”张仪满面红光,语气激动。
这并不是他刻意说好话,事实如此。
中原各国以往都将秦国视为蛮夷,直到扶苏获得九鼎之一,又击败匈奴、为中原开疆拓土后,这种看法才有所改观。
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还秉持这种看法。
扶苏这次举动为什么堪称壮举?
不仅仅是因为他借道休战的仁义,更是因为他将秦国立场跟中原各国绑在了一起!扶苏明确表明了一个态度:我大秦也是中原国家,异族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小利弃之何妨?
这才是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
当然,扶苏敢如此行事的魄力和胸襟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般人谁敢这么冒险?“殿下一直很重视我大秦的名声。”
“不论是树立军纪一事,还是这次借道休战,都是很好的例子。”
“王上,臣以为应当大力宣传太子殿下的种种仁义之举,扩大影响力,如此有利于我大秦日后对外的征战与外交。
卫鞅开口说道,向嬴政提出建议。
他的看法是完全没错的,也正是扶苏想要达成的目的。
国家形象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外儒内法、外圣内王!
声名所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为上攻伐谋!
国家和军队的名声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很方便。
就比如展开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些夸张了,但至少可以降低占领地百姓的抵抗心理,能够更有利于统治。
因为都知道秦军是仁义之军,不会侵扰平民百姓,百姓为什么要害怕?
这就是名声的好处!“善!”
嬴政很满意卫鞅的提议,然后将目光看向李斯,对他说道:“这件事便交给左相来负责实施吧,务必要将太子的仁义声名在各国推广出去!”
“臣,遵命!”
李斯闻言深深躬身应下。
嬴政想要主动推广扶苏的事迹,以此来宣扬扶苏的仁义之名,打造秦国的形象。
但实际上根本不需要他去宣扬。
扶苏的事迹便已经在各国传播开了。
唐国,长安。
唐国这边的消息是侯君集先传回来的。
李世民初闻很是吃了一惊,愣神许久后才反应过来,然后对扶苏做出了一个极高评价:“扶苏此子。……。必成秦国雄主!”
“秦国当因他一人而兴!”
李世民眼神中充满了感慨之色,发自内心地赞叹道。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见识扶苏的魄力了。
然而扶苏每一次都能让他大吃一惊!
“经此一事,秦太子仁名将遍传天下!于秦国而言有着莫大好处。”长孙无忌深深叹道。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都点头附和。
以他们的才智,何尝看不出扶苏此举会给秦国带来多么巨大的、无形的好处?
但对于扶苏的举动他们除却佩服之外,并没有任何的嫉妒之意。
因为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扪心自问,假若换他们去选择,他们很难忍住燕云十六州在前的诱惑。
可扶苏却做到了!
不管他是不是出于利益才这么做,能做到这一步就是值得钦佩!
望着众臣交口称赞扶苏,李世民心情一阵空落落的,忍不住摩挲了一下手掌。
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有一种把某个不肖子喊过来打一顿的冲动,不过又没有什么好理由……。
对了,他今日没来向寡人请安!
李世民眼睛一亮,心中找好了回头教训李承乾的理由。
而此时某位唐国太子莫名打了个寒颤。
在御书房内的群臣讨论之际,武媚娘也竖起耳朵听着他们的谈话。
御书房的工作枯燥而重要。
武媚娘每日在这里侍奉,最大的乐趣便是听李世民和群臣讨论国内或者国外大事。
这次又听到他们在讨论一个熟悉的人,武媚娘不禁认真侧耳倾听。
比如扶苏斩武将而树立军纪。
又比如为了民族大义而借道休战,还带着大军为宋军照亮道路。…。等等等等。
这些仿佛是话本故事里的人物才能做到的事情,如今都被扶苏一个人做了出来。“长公主殿下的夫君真是了不起呀。”
武媚娘暗暗咂舌,一双晶莹美眸中满是羡慕之色。
不知道她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夫君。
明国,大京。
王宫御书房里面,明国君王朱元璋也在和群臣一起讨论着扶苏做出的举动。“秦王真是培育了一位好儿子啊。”
“秦国有这位秦太子在,可保秦国未来百年不衰。”
朱元璋眼中满是赞许之色。
扶苏在他看来就是太子该有的样子。
爱护子民、能打仗、不骄奢、够聪明、还有足够的胸襟和气魄。
简直就是一位完美的太子储君!
朱元璋说完,刘伯温也跟着开口,钦佩地说道:“秦太子为了民族大义而放弃私利,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秦国当兴!”
“有这位太子储君在,秦国崛起是早晚的事情,我明国和秦国交好是正确的。”朱元璋笑了笑,不可置否。
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朱标,认真地说道:“标儿,你要多多向这位秦太子学习,那才是一位合格君王该有的样子。”
“你和他比起来还是有些不如,要多学习一下他的手腕和魄力,你的性子有些温和过头了。”“不然等到咱百年过后,你如何从咱这手中接过这大明?”朱元璋的语气里充满了勉励之意。
他是一个严苛的父亲和君主,但对朱标的严苛中总是带着一份慈爱。
因为朱标是他最看重与最喜爱的儿子。
整个大明的未来,都在朱标的身上!
朱标闻言朝朱元璋拱手低头,沉声说道:“儿臣定当努力,不负父王之望!”“嗯。”
朱元璋这才满意点头。
(看见评论区有人说主角圣母的言论,大概没想到名声带来的长远利益,一份好名声对现在的秦国而言很重要,能够让秦国被其他国家认可,以后少很多敌人、少死很多人。现在趁机打雁门关是容易打下来了,但借道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带来的影响力远没有休战不攻大,名声什么的就别想了。)
(古代战争是国家间的博弈,并不只看你打下多少城池,还有各方面的决定因素,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国家是无法长远的。)。
</div>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