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
四十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就是在这里,看着这块石碑,告别长安,踏上了西去的漫漫征途。
那时,他们心中或许有离愁,有恐惧,但更多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情。
四十年后,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兵,又回到了这里,看着同一块石碑,踏上了归家的最后一步。
此刻,他们心中百感交集,有沧桑,有悲恸,但最终沉淀下来的,是无愧于心的坦然与终于抵达的安宁。
九千九百里,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却丈量了他们的一生。
西出阳关是无尽的征战与坚守,东归长安是血染的归途与胜利。
这块石碑,仿佛一个历史的坐标,标记了他们征程的起点,也见证了他们史诗的终点。
所有的牺牲,所有的奉献,所有的坚守与征战,在这凝视石碑的片刻,仿佛完成了一个沉重而壮丽的闭环。
沿途人潮如海,万头攒动,而唐德宗李适于巍峨的城楼之上,亲自接见了这支跨越万里、载誉归来的铁血之师。
当林昊、杨袭古率领着甲胄鲜明、脊梁挺得笔直,排着整齐的阵列,踏步走过承天门前时,整座长安城沸腾了。
“大唐威武!”
“安西军万胜!”
“回家了!”
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声浪震天,直冲云霄,久久盘旋在长安上空。
这不是官方组织的仪典,而是发自数十万长安百姓内心的崇敬与感激。
他们用最朴素、最热烈的方式,给予了这些为国戍边数十载、今日方归的孤忠将士,最高的民间礼遇。
许多老兵行走在熟悉的朱雀大街上,听着耳畔山呼海啸般的赞誉,看着两侧百姓眼中闪烁的泪光,他们努力维持着军人的威严,眼眶却早已湿润。
抵达朝廷预备的营地,享用着久违的、地道的大唐酒肉美食时,许多人再次情难自抑,这早已不熟悉的味道,是他们坚守西域时,梦中才能尝到的奢望。
大军进入大营,随后林昊和杨袭古跟着李淳,来到长安皇城之中。
在进觐见万德宗皇帝后,林昊便带头讲述起这一年多以来,发生的诸多事情,一一汇报给对方听。
当夜,太极宫内灯火通明,盛宴大开。
杨袭古、林昊以及拔汗那王子、骨咄禄、康怀恩等盟军首领,作为功臣代表赴宴。
宴至酣处,到了最重要的献礼环节。
杨袭古与林昊并肩出列,他们献上的并非奇珍异宝,而是几个看似朴实无华的布袋。
“陛下,”林昊朗声道:
“此乃臣等自极西之地寻觅、培育之几种作物种子,此物名为鹰嘴豆、小麦等良品种子!”
随后详细阐述了这些作物的特性,尤其是那在关中平原也能达到的、甚至远超当下粟麦的惊人亩产。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