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风起明末最新章节 > 正文 第四百七十六章:竹帛千年载忠义

正文 第四百七十六章:竹帛千年载忠义(第2页/共2页)

领兵至府河的北岸,与他们隔岸而对。

    阴雨,让黄台吉止步。

    雨水对于作战的影响极大。

    黄台吉在等。

    他想要等雨势一点点的扩大。

    想要等到一场大雨。

    大雨,确实会让他麾下的骑兵难以行进,战力大打折扣。

    但是大雨同样也会让靖南军的铳炮威力大减。

    燧发枪在大雨之中仍然难以使用。

    黄台吉正是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所以,哪怕是时间紧迫不已,但是他仍旧在等。

    只是。

    黄台吉没有等到雨势的逐渐扩大。

    反而是等到了雨势越来越小。

    反而是等到了山东频频传来的告急文书。

    反而是等到了关宁骑兵出击袭扰的消息。

    反而是等到了辽东腹地屡屡遭难的悲报。

    留给他的时间。

    已经接近于无。

    他不能再等下去了。

    时局如此。

    大势如此。

    “清军倾力而来,所部十四万之众。”

    黄台吉的麾下有八万五千人,就算是汇合多尔衮麾下所有可以调动的兵马,豪格也分出一部分的兵力前去。

    在济宁城东。

    黄台吉集结了所有的可用之兵。

    兵力达到了恐怖的十四万人。

    令骑的禀报,并没有引起任何一人的心绪。

    清军有十四万人。

    但是他们的兵力却也不差。

    黄台吉在城南驻兵的这十日时间。

    还有一支部队,从南面赶赴到了济宁的战场之上。

    这一支部队,成军已久,同样久经沙场,同样久经考验。

    他们是开封的社兵。

    同时,也是河南镇的第八师。

    在济宁的城东,靖南军的总兵力也已经达到了十一万之众。

    这是一场双方规模都超过了十万的平原野战。

    若是算上整个济宁的两军官兵,参战的兵力已逾三十万!

    这样的规模的大战,早已经是超过了松锦。

    十四万人对十万,清军确实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

    但也仅仅只是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

    战争。

    从来不是文字的游戏。

    “传令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

    “一切,都依据战前统筹,层层设防,节节阻击......”

    陈望站起身来,将右手的马鞭递到了左手,而后迈步向前。

    陈望站在了台阶的前方,俯视着中军帐内一众靖南军的将校。

    他的神情没有因为军情的危急而有丝毫的变化,只是语气越发的冷冽。

    “我要清军的尸骸,填满孙时铺外的壕沟之中。”

    府河北岸。

    黄台吉站在望台之上,用千里镜扫视着孙时铺外的战斗。

    靖南军的骑兵并没有拦截他们的渡河,反而是全线的收缩,一直退到了孙时铺南。

    孙时铺外,靖南军挖掘的那三道从北至南长达近十里的壕沟,早就被他尽收于眼底。

    眼前的一切,让黄台吉突然有些恍惚。

    那三道深深的壕沟,实在是太像他命人在松锦之时挖掘的壕沟。

    他利用突然营建起来的壕沟,极大的打击了明军的士气,将八镇的明军困于松锦。

    哪怕是明军最后突围,仍然是损失惨重,让他赢下了松锦的大战。

    而眼下,同样出现的三道壕沟。

    却是靖南军设下的阵地。

    两万余名靖南军的军兵,依托着十数座堡垒,防守着这条长达十里的阵线。

    那十数座造型怪异的堡垒之中,都被靖南军架上了火炮,足以覆盖整个阵线。

    此前一直无往不利的盾车战术,在靖南军的火炮之下竟然陷入难以存进的境地。

    最后只能是强行驱赶着掳掠而来的周遭百姓背负着土石,去用人命一点点的填平壕沟。

    府河的南岸,靖南军的阵线之上,铳炮声几乎一刻都未有断绝。

    靖南军的甲骑时刻游戈在战场之上,让他们派遣小股部队破开缺口的打算也成为了泡影。

    直到他们的红衣炮队抵达战场,才将战局的劣势扭转一些。

    黄台吉的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他的面色有些苍白。

    长途跋涉,让他的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时局的艰难,让他不由的感觉有些胸闷气短。

    渡河的部队,截至此时已经有差不多七万的兵马,已经是他麾下总兵力半数以上。

    防守着孙时铺沿线的南军,仅仅只有两师的部队,但是局面仍然焦灼着。

    黄台吉的心绪浮动,脸色也因此越发的阴沉。

    局势并不乐观,靖南军比他想象的还要更为强劲和坚韧。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陈望的布置,黄台吉看的清明。

    陈望就是要用府河,要用这些前哨的营垒,来消耗他麾下的部队的战意。

    等到他们费尽心力,流尽鲜血,终于突破最外围的防线之时。

    迎接着他们的。

    将会是平野之上,严阵以待的靖南军主力。

    但是看破了一切,又能如何。

    日月逝矣,岁不他与。

    他已经没有了选择。

    黄台吉微微偏头,看向站在一旁的一名中年文官,而后定了定心神,出声道。

    “洪先生。”

    那中年文官听到黄台吉的声音,下意识的躬身,回答道。

    “陛下。”

    如果有明军的将校在此,必然能够认出此人。

    站在黄台吉身旁的这位文官,不是别人,正是在松锦之战明军遭遇大败之后,被清军在乱军之中俘虏的洪承畴!

    如今整个明庭,都以为洪承畴早已经是以身殉国,死在了松锦。

    崇祯甚至下旨称赞洪承畴节烈弥笃,并指示速与优旌,以慰幽忠。

    松锦的惨败,使得崇祯震悼痛哭,甚至下令设祭坛于朝天宫前,准备亲自前往祭奠。

    对洪承畴赐祭坛,设立祠堂,议定谥号。

    崇祯甚至临轩垂,说:“我不曾救得承畴。”

    只是。

    洪承畴到底是辜负了崇祯的希望。

    也辜负了明廷的恩遇,辜负了父母的养育,辜负了他从小学习的圣贤之书。

    竹帛千年载忠义,岂曾片字示屈膝?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