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科幻小说 > 大明国师 > 正文 第571章 终章

正文 第571章 终章(第2页/共5页)

一商品的生产,除此之外,即便是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整体结构其实也颇为碎散,纺纱厂、织布厂、染色厂、梳整厂、漂白厂、印厂等等工厂遍地开,而下面的子分类商品和原材料也在经济体系中显得极为错综复杂。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或许再过些年,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变,分工变得愈发专业化、产业开始进行残酷的市场兼并

    除了轻工业,重工业部门的发展也非常迅猛,蒸汽机日益扩展的用煤需求,与廉价煤炭逐渐取代木材成为生火取暖的主材料,这两个因素让大明的煤炭产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吨之多。

    同时,矿区抽水蒸汽机和纺织用蒸汽机,也突破了千台这个大关,从天津三卫到北京城郊的

    截止到永乐十六年,跟十年前永乐六年的统计数据相比,大明的总人口的60608532人相比上升到了64331900人,户口从11537928户上升到了12028851户,粮食税收从41023379石上升到了48155680石,钢铁产量从2613万斤上升到了5505万斤,财政收入从折合白银(非实际白银)2160万两上升到了3983万两。

    在永乐十六年,大明生产了世界上总量约67%的铁,约95%的钢,约85%的煤炭,约78%的纺织品。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他们的未来发展,都被自主或不自主地卷入到了大明的贸易体系之中,整个世界贸易与货币体系都受到了大明的支配,这是此前没有任何帝国,哪怕是蒙古帝国,所能够达到的成就。

    而且在未来,恐怕除了大明自己,也不会有人再打破这个记录。

    在这个时代,大明是世界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全世界货运国、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舰队强权,以及唯一拥有“世界政策”的国家。

    这种绝对优势,来源于探索,而大明始终没有停下这种探索。

    永乐十七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郑和舰队,不仅发现了新的大陆,而且带回了那些姜星火所预言的美洲高产作物。

    ——土豆、玉米和红薯。

    虽然这些高产作物还需要试验土壤和本土化培育,但充足的粮食,毫无疑问会让大明的总人口开始缓步向着七千万大关迈进。

    五年后,永乐二十二年。

    是年正月,已经回了大半血的鞑靼太师阿鲁台率军进犯大明九边之一的大同镇,大同镇总兵,三星中将历城侯盛庸应对不力,致使明军数个边塞寨堡被攻破。

    刚住进建造好的北京紫禁城的朱棣听到大同镇的军情,顿时勃然大怒,剥夺盛庸爵位,将其调任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右都督,然后于四月三日集结京营,率领十万大军出居庸关。

    明军以安远侯柳升所率神机营为中军,云阳伯陈旭所部为左翼,富昌伯房胜所部为右翼,前几年被调回来的英国公张辅统领前军,宁阳侯陈懋殿后。

    四月二十五日,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

    可惜阿鲁台深知现在明军枪炮犀利,鞑靼部根本没有与明军正面野战的资格,于是果断率军遁逃。

    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三千营斥候大搜五百里不见鞑靼部踪影,朱棣遂下令班师。

    七月十一日,朱棣忽感身体不适,强撑着继续骑马行军。

    然而朱棣这位一生征战沙场的永乐大帝,在最后一次北征的回军途中,终究抵不过了岁月的侵蚀。

    七月十七日,大军行至榆木川扎营,朱棣病重在床,生命如风中残烛,摇曳不定。

    他躺在御帐中,御帐周围满是肃穆的太监和侍从,而帐篷里的朱棣高烧不退,意识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徘徊。

    朱棣梦到了朱高炽小时候的样子,那个胖乎乎、总是笑着向他跑来的孩子,那时候朱高炽腿脚还算利索,在梦中,朱棣带着三个儿子一起在燕王府的后山中玩闹,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欢声笑语回荡在耳畔,然而当朱高炽的身影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那严厉的面容。

    朱棣害怕极了,他仿佛看到自己站在阴森的地府之中,被朱元璋怒斥着、揍打着,无法反抗,也不敢反抗。

    被朱元璋打的急了,朱棣委屈地大吼着:“爹!儿臣一生功绩,难道还洗不清这篡位的罪名吗?!”

    朱元璋一怔,举着鞭子的手垂了下来,身影渐渐散去,眼泪从朱棣的眼眶里大滴大滴地掉了下来,他慌忙爬起来,想要抓住朱元璋的身影。

    “爹!爹!你别走!儿臣错了!儿臣不该顶嘴!”

    “——爹!”

    接着,梦境再次变幻,他看到了建文帝朱允炆,那个曾经被他夺去皇位的侄子,此刻却提着沾满了石灰的脑袋,诡异地、面无表情地站在他的面前。

    朱棣惊恐地想要呼喊,却发现自己无法发出声音。

    他从噩梦中惊醒,满身都是冷汗,高烧却是暂时退了,精神也好了很多。

    朱棣躺在军帐之中,周围是昏暗的灯光和沉重的空气。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眼神有些失焦,没有人知道朱棣在想什么。

    伏在榻旁的朱瞻基见他醒来,连忙问道:“爷爷,您好些了吗?”

    朱棣没说话,过了很久,才很费力地说道:“我梦到你爹了。”

    朱瞻基闻言,登时有些黯然.负责筹备后勤的齐王朱高炽因为积劳成疾,在大军北征的途中,就在北京病逝了。

    朱棣又半晌没说话,他或许是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辉煌,那些南征北战的日子,那些威武霸气的时刻,可现在的他却只能躺在这里,任由病魔一点点地吞噬着自己的生命。

    朱棣又歇了片刻,才继续开口:“当年在诏狱里,国师说我‘生于战火,死于征途’,如今一看,果不其然也不知道国师测月,测得如何了不管怎么说,与这等通天人物,相交一生,倒也不算遗憾。”

    朱棣长长地叹了口气,自己已经病重,恐怕是撑不到回到北京紫禁城的时候了。

    北京的紫禁城里,有一份遗诏,而他身边,也有一份。

    现在太子朱高煦远在南京,无法及时赶回他的身边,朱棣清楚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做出安排。

    “先让人把随驾的内阁成员叫来,等唤完他们,再唤军中的公侯们过来。”

    朱瞻基吩咐了帐外的太监去唤人。

    而朱棣病得实在是太厉害了,这位曾经能披着重甲,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一整天的永乐大帝,此时竟然连从床上直起腰都成了奢望。

    不得已,朱棣对朱瞻基吩咐道:“拿我的刀来。”

    朱棣没有自称为朕,而是说了“我的刀”。

    朱瞻基从刀架上,拿出了朱棣的宝刀,递给朱棣。

    这把刀,是徐达大将军用过的那一把,朱棣曾带着它打完了整场靖难之役,登基后,将这把刀赐给了姜星火,姜星火用它斩下了常州知府丁梅夏的头颅。

    永乐十三年的时候,在回到宣城敬亭山之前,姜星火又还给了他。

    朱棣费力地按住新刀鞘外部装饰的金龙口中那颗小小龙珠,一个机关弹开,露出了藏在龙腹内的夹层,夹层里面只有一张柔软的、这折叠到了一起的黄色绸缎。

    朱棣拿出了这份藏在其中的遗诏,遗诏是他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