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佩仪的话,让徐世文和一旁的汽水厂厂长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屈臣氏之前的经营策略就是求大求全,试图用海量的SKU覆盖所有可能的细分市场,以此彰显其“百年老店”的产品实力和供应链能力。
但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模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和精细的成本核算面前,显得臃肿而低效。
陈秉文的目光扫过两人尴尬的神色,解围道:“过去的策略,是基于当时的环境和认知。
现在我们接手,就要用新的眼光和标准来看问题。这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要解决问题。”
他明白,在和记黄埔时代,屈臣氏作为集团庞大体系中的一环,或许不需要过分追求每一条产品线的极致盈利,只要能维持品牌存在和市场份额即可。
但现在,屈臣氏是陈记旗下需要自我造血、并反哺集团发展的核心资产,这种“大杂烩”式的模式必须改变。
他转向凌佩仪:“凌总监,你刚才提到的数据和问题很关键。这份产品清单和对应的财务分析报告,要尽快细化。
我需要知道每一个SKU的真实成本和贡献,而不是一团模糊的账。”
“明白,陈生。财务部和供应链的同事已经在加班加点核算,最迟后天能把详细报告交给您。”
凌佩仪立刻回应道。
“徐经理,”陈秉文又看向徐世文,“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团队。
告诉所有员工,优化产品线是为了让公司更健康地发展,不是为了裁员。
让大家安心工作,配合接下来的调整。
有熟练技术和良好态度的员工,陈记一定有他们的位置。”
徐世文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头:“陈生,您放心!这话我一定带到,也会全力实好!
有你这句话,大家心里就有底了!”
“嗯。”陈秉文点点头,再次将目光投向那繁忙却略显杂乱的生产线,“走,去下一个点看看。”
视察队伍接着来到了屈臣氏的研发实验室和品控中心。
这里的技术人员向陈秉文展示了一些经典产品的配方和工艺,其中不乏一些拥有几十年历史、口碑颇佳的老配方。
陈秉文仔细听着,偶尔会询问一些关于原料来源、成本构成和工艺难点的问题。
他注意到,虽然一些产品市场表现不佳,但其背后的技术积累和品质把控体系,仍然是屈臣氏宝贵的无形资产。
“这些技术和标准,不能丢。”
陈秉文对研发负责人,“有些老产品可以退出市场,但好的工艺和对品质的坚持,要保留下来,用到新产品上。”
最后,他们来到了位于中环的一家屈臣氏旗舰店。
陈秉文在店内慢慢踱步,仔细观察着商品的陈列、价格标签、促销信息以及顾客的购物行为。
他发现,虽然产品种类繁多,但热销的品类相对集中,很多边缘产品更像是为了填补货架而存在。
他心里清楚,这种“百货商店”式的陈列,在租金高昂的港岛,效率太低。
必须做减法,聚焦核心优势品类。
想到这里,他招手示意陪同的店长过来。
店长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看起来十分干练的女性。
见陈秉文招呼,连忙快步走到他身边。
“店长,怎么称呼?”陈秉文和气地问道。
“陈生,我叫赵美芬,你叫我阿芬就好。”
店长略显紧张但流利地回答。
“阿芬,你在屈臣氏做了多久了?”
“从店员做到店长,已经快十年了,陈生。”
“好,老员工了,那你应该对情况最了解了。”
陈秉文点点头,随手拿起货架上一瓶包装略显陈旧的屈臣氏自有品牌洗发水问道,“像这类产品,平时卖得怎么样?”
赵美芬看了一眼,实话实道:“陈生,不瞒您,这类自有品牌的日用品,销量很一般。
顾客更认市面上的大牌子。
我们主要靠时不时做促销,或者和畅销品捆绑销售来清库存。”
陈秉文放下洗发水,又指向一片摆放着各种口味屈臣氏汽水的货架:“这些汽水呢?
除了苏打水和汤力水,其他口味动销快吗?”
“差别很大。”赵美芬指着货架解释,“苏打水、汤力水卖得最好,主要是附近酒吧和餐厅来补货。
像这个樱桃味可乐和菠萝沙士,”她指着角里的几个口味,“一个月也卖不出几箱,经常要靠贴特价标签才能吸引人看一眼。
占着地方,盘点也麻烦。”
陈秉文若有所思点点头,继续问:“像这种动销慢的商品,大概占店里总SKU的多少?”
赵美芬估算了一下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