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科幻小说 > 世子稳重点 > 正文 第一千零七章得偿所愿

正文 第一千零七章得偿所愿(第2页/共2页)

梦境来源。

    李砚之接到奏报后,沉默良久,忽然问道:“乌岭渡幸存者中,可有一位姓沈的女子,育有一女?”

    幕僚翻查旧档,点头:“有。其女名唤沈萤,六岁溺亡,据说是听见官兵讨论焚毁赈灾账册后,被人推入水中。”

    李砚之闭目低语:“原来如此。有些声音,连死都无法终结。”

    五月二十八,暴雨倾盆。

    星衡碑林外,一块新立的木牌被钉入泥中,上面墨迹淋漓:

    > “奉礼部令:即日起,禁止孩童携问赴碑林祭拜。凡持有‘质疑类’灯笼者,一律没收销毁。”

    然而翌日清晨,人们却发现那块告示牌倒在地上,表面布满划痕,竟被人用指甲或石片抠出一行歪斜大字:

    > “你越不让问,我越要问!”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私塾悄然响应。河北一村,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公开辩论:“若皇帝下旨加税,但百姓困苦,是否可拒?”浙江某书院,学子们将《赋役法》与近年税单对比,列出十七处不符之处,联名呈送县衙。岭南地区更有大胆之举:一群乡绅自发组织“民审会”,邀请村民旁听县令判案,并当场投票评定判决是否公正。

    朝廷震怒。兵部借机上奏:“此风不可长!若任由庶民评议官府,律令何存?等级何在?请恢复‘贱不得议贵’古制,违者以大不敬论处。”

    皇帝阅毕,未批一字,反而召来年幼太子,指着窗外雨中屹立的宫灯问他:“若有一天,百姓都说你父亲错了,你会如何?”

    太子年仅九岁,思索片刻答:“先听他们说什么,再看是不是真的错。如果是假的,就解释清楚;如果是真的……那就改。”

    皇帝抚其头顶,喟然长叹:“此子可教。”

    六月初一,晴空万里。

    一道新旨颁布天下:

    > “自即日起,凡地方施行新政、征调钱粮、审理要案,须提前三日张榜公示,留七日供民众评议。县设‘纳言箱’,州开‘公议堂’,重大事务须得半数以上成年男女签字认可,方可执行。此谓‘三公示七评议’之制。”

    诏书末尾,赫然引用了一句童谣:

    > “官动之前民先知,才是真天子。”

    举国哗然。支持者奔走相告,称“千年暗室,一灯即亮”;反对者则怒斥“祖宗之法尽废,社稷危矣”。但在无数偏远山村,人们第一次看到盖着官印的布告贴在祠堂门口,旁边还附着一张空白纸,写着“请您写意见”。许多不识字的老人让孙儿念给他们听,然后颤巍巍地按下手印。

    而在西北一处荒原驿站,一名旅人歇脚饮酒。店家见他风尘仆仆,问从何处来。

    旅人笑道:“刚走过七十三村。”

    “哦?可是当年立过《抗伪约》的那些?”

    “正是。如今不止七十三,已有百零八村连成一片,共用一本‘轮值粮簿’,互派监督员查看官差文书。有个村子,连狗见到没挂牌的陌生人就会狂吠。”

    店家听得神往,忽又压低声音:“听说……还有人在画‘民权图’,想把所有村庄连起来,做成一张大网?”

    旅人仰头饮尽杯中酒,淡淡道:“网早就织好了。你们看不见,是因为它不在地上,而在人心。”

    同一时刻,京城最深的一条暗巷里,三个灰袍人再次会面。一人怒拍桌面:“不能再等了!必须动手!”

    另一人摇头:“时机未到。他们的根基太深,民心如潮,硬冲只会被淹没。”

    第三人缓缓起身,望向北方:“那就让他们继续得意。等冬天来了,雪盖大地,火自然熄。”

    “可他们会防备。”

    “所以我们不烧房子。”那人嘴角浮现一丝阴冷笑意,“我们冻住水源。”

    数日后,稽查司截获一封密信,内容仅有八字:

    > “断渠、封井、待雪降。”

    李砚之读完,面色铁青。他知道,对方要发动的不再是言语之战,而是生存之战??断水、断粮、制造饥荒,再嫁祸于“民自理导致混乱”,最后以“救世”姿态重返权力中心。

    他立即下令:“五音队全员出动,巡查全国水利设施;阿芜医馆准备防疫药材;星衡碑林设立应急粮仓;另派快马通知各村议事会,加固水渠,深挖备井,凡举报可疑人员者,赏米一石。”

    风暴前夕,万物寂静。

    七月初七,乞巧之夜。

    星衡碑林再度迎来孩童。这一次,他们不再提灯,而是每人捧着一碗清水,水中浮着一片薄纸,纸上写着一个问题。待夜深月明,孩子们将水碗轻轻置于碑前石台上,齐声诵读:

    > “愿此问随水流远,

    > 愿此声穿山越海,

    > 愿千年之后,仍有人回答:

    > ??你说得对。”

    孙儿站在人群之后,望着那一排排清澈水面映着星光,宛如银河落地。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结束于某场胜利,也不会终结于某道圣旨。它始于一声疑问,兴于一次记录,成于千万次普通人选择不说谎的瞬间。

    风起了。

    远处传来新的歌声,不再是稚嫩童音,而是男女老少齐声合唱:

    > “一铃虽断声不止,

    > 万口同问天地开。

    > 官怕真话火怕风,

    > 民有权处即蓬莱。”

    他转身走向碑林深处,取出一支新凿,在“真的吗?”下方,缓缓刻下最后一行:

    > “问,即是答案。”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