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府后院一间几乎废弃的厢房里,赵孝骞和章?相对而坐。
赵孝骞的表情很懒散,翘着二郎腿一抖一抖的,没有半点亲王的仪态,神态特别松弛,就好像他约章?见面是真的纯粹闲聊家常。
章?却表现得有点...
次日清晨,张子涵命李承业将那封匿名密信送至刑部尚书手中,并附上一句:“请他彻查此案,若有蛛丝马迹,务必追查到底。”李承业领命而去,神色凝重。
张子涵独自坐在书房中,望着案头的茶盏出神。昨夜的刺杀虽未得逞,但背后之人显然早有预谋,且深谙兵法与人心。若非赵远及时赶到,恐怕自己早已命丧黄沙。而更令他不安的是,对方不仅熟悉他的行程,还精准地选择了风雪交加、视线模糊之时发动突袭,可见其情报来源之准确、手段之老辣。
“这绝非偶然。”张子涵低声自语,“有人想借吐蕃之手挑起战端,进而动摇朝局。”
正思索间,门外传来脚步声,李承业匆匆走入,脸色苍白:“世子,刑部尚书已下令彻查,但……”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据线人回报,那支刺客队伍并非来自吐蕃,而是京城内部一支神秘势力,据说与一位皇亲国戚有关。”
“皇亲国戚?”张子涵眉头微皱,“是谁?”
李承业摇头:“尚无确切证据,但线索指向安王一脉。”
安王赵景,乃先帝之弟,赵元的叔父,素来在朝中行事低调,却暗中培植势力,与赵恒旧部关系密切。张子涵心中一凛,若真是此人所为,那事情便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看来,这场棋局,比我想象的还要凶险。”张子涵缓缓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头飘落的雪花,眼神愈发沉静。
几日后,刑部奏报赵元,称已查明刺杀事件确系京城内部势力所为,幕后主使尚未锁定,但已有数名涉案人员被拘押审讯。赵元震怒,下令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然而,张子涵深知,真正的大鱼不会轻易浮出水面。安王行事谨慎,若无确凿证据,贸然弹劾只会打草惊蛇。他必须等待时机,设法引蛇出洞。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亦风波再起。随着赵恒旧部的彻底肃清,朝中权力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各大派系纷纷蠢蠢欲动,试图填补空缺。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要职频频易主,党争愈演愈烈。
张子涵在府中闭门不出,对外宣称身体不适,实则暗中部署下一步行动。他命李承业秘密联络几位心腹官员,安排眼线潜伏于安王府周围,同时派人前往边关,调取当年赵恒与安王往来的旧档,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腊月十五,京城迎来一场罕见的大雪,天地苍茫,银装素裹。宫中传出消息,皇帝将在三日后举行春祭大典,祈求国泰民安,同时表彰功臣。
张子涵接到旨意,需在大典上献策应对边疆局势。他知道,这是赵元对他的又一次试探,也是自己展示诚意的机会。
春祭当日,天色微明,皇宫内外灯火通明,百官齐聚太庙前,准备行礼。张子涵身着朝服,神情肃穆,缓步进入殿中。
赵元高坐龙椅,目光如炬,扫视众臣。待众人跪拜完毕,赵元开口:“张子涵,朕听闻你近日身体欠佳,可否支撑得住?”
张子涵躬身答道:“臣虽偶感风寒,然陛下圣恩浩荡,臣愿竭尽所能,不敢懈怠。”
赵元微微颔首,随即示意太监总管宣读诏书。诏书中提及边疆局势、朝政改革、军务调度等事宜,要求张子涵一一作答。
张子涵条理清晰,言辞恳切,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加强西北防线、整顿军纪、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等。赵元听得频频点头,最终满意道:“张子涵,你果然不负朕望。”
典礼结束后,张子涵正欲退场,却被安王赵景拦住去路。
“世子殿下,久违了。”安王笑意盈盈,语气却带着几分试探。
张子涵拱手回礼:“安王殿下。”语气平静,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