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风起明末 > 正文 第521章 大刀阔斧

正文 第521章 大刀阔斧(第1页/共5页)

    南京城。

   
    北镇抚司。

   
    正堂。

   
    陈望靠坐在正中的太师椅上,右手手肘撑在雕花扶手上,左手手掌则按在另一侧扶手,食指有节奏的轻叩着紫檀木面。

   
    神情冷漠的俯瞰着堂中一众战战兢兢的商贾。

   
    陈望身前的案桌之上,零散的摆放着大量的文书。

   
    墨迹未干的供状与泛黄的账本交错叠放,几页纸笺垂落桌沿。

   
    堂内,一众身着罩甲,手按雁翎刀的锦衣卫缇骑侍立。

   
    “既然证据确凿,那就全部压往诏狱,择日问斩。”

   
    陈望的眼神平静,语气丝毫无边,彷佛不是在决断十数条人命的生死,而是在处置一件平常的的琐事。

   
    堂下跪着的商贾们闻言顿时面如死灰。

   
    一个肥胖商人浑身颤抖如筛糠,额头顶着冰冷的地砖连连叩首。

   
    另一个青衣商人瘫软在地,裆部渐渐洇开深色水渍。

   
    “饶命啊,国公爷。”

   
    “国公爷,我们不敢了。”

   
    凄厉的哭喊与求饶声在大堂中此起彼伏。

   
    “遵命。”

   
    等候在堂外的一众锦衣卫缇骑齐声应命,而后鱼贯入堂。

   
    他们利落的反剪囚犯双臂,不顾哭嚎挣扎,像拖拽死狗一般将这群软瘫的商贾拖出大堂。

   
    “对了……”

   
    陈望的声音紧随着而出,轻飘飘的响起,原本一众正在哭嚎不止的商贾们顿时噤声,一双双绝望的眼睛里重新燃起微弱的希望,如同将死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关到诏狱以后,把他们的嘴巴都撬开,肚子里的东西都倒腾干净,哪些人是他们的背景,哪些人是其中的主谋,全部都审问清楚……”

   
    陈望的神情冷漠,淡淡道。

   
    “全部一并拿下。”

   
    最后四个字说得轻描淡写,却让堂中温度骤降。

   
    不少的商贾直接彻底的瘫软在地。

   
    “谨遵军门令!”

   
    为首的锦衣卫百户垂首应诺,而后退出了大堂。

   
    随着一众商贾被拖出了大堂之后,原本略显拥挤的大堂也随之而变得宽敞了起来。

   
    一直坐在堂内右首的赵怀良在这时也站起身来。

   
    侍立在大堂之中的一众锦衣卫缇骑皆是微微垂首。

   
    如今的北镇抚司,虽然仍旧悬挂着的是锦衣卫的牌匾,内中的锦衣卫缇骑也是穿着锦衣卫的服饰。

   
    但是实际上,从上到下的人员早都已经换了一遍,所有的主官以及重要职位都已经换成了情报司的人员。

   
    原先情报司的人员,所有的坐探都领着锦衣卫缇骑的身份。

   
    赵怀良现在不仅领着靖南军情报司主官的职位,还领着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

   
    锦衣卫的整个机构,现在已经完全由情报司接管。

   
    原先的情报司,已经接着锦衣卫这一身躯壳,彻底的站在了台前。

   
    “情报司如今已经彻底了接管了锦衣卫。”

   
    “依照国公此前的指示,我已经拟定了一份新的规划。”

   
    陈望微微颔首,赵怀良得到了示意,从怀中拿出一封文书,递交到了陈望的面前。

   
    “原先锦衣卫驻地几乎全部位于京师城内,以锦衣卫衙门为中心,辐射到相关的官署、工场和营房。”

   
    赵怀良放下了文书之后,向后退了两步,微微躬身,汇报道。

   
    “其他地方的存在是通过临时派遣的缇骑和秘密潜伏的坐记。”

   
    “这种方式,根基太浅耳目不灵,难以支撑国公日后经略四方之图。”

   
    陈望目光沉静,示意赵怀良详细说下去。

   
    赵怀良精神微振,条理清晰的阐述起来。

   
    “卑职以为,可以于各省设立镇守千户所,使其能如臂使指,常驻地方,自成枢纽。”

   
    “其下百户、总旗,亦需分驻各府县要害之处。如此,则我锦衣卫之耳目便可深入地方州府,脉络通达,消息无碍。”

   
    陈望微微颔首,赵怀良的这番安排布置,确实远超他此前的预想。

   
    看得出来,赵怀良担任情报司主官这段时间,较之往昔进步显著,已非昔日可比。

   
    “经过此番改制,除去京师原有的锦衣卫编制外,各地千户所将增至三十四座。”

   
    “具体而言,将在两京十四省的要冲之地皆设镇守千户所,共设二十九座,统称为'内千户所'。”

   
    赵怀良所称的“两京十四省”,并非口误。

   
    这多出来的一省,正是如今的辽东。

   
    明朝没有直接在辽东设置三司,所以辽东一直以来都是寄衔于山东,挂靠在山东三司的名下。

   
    陈望在收复北京,确认了各地总督之后,连带着将辽东设立三司,划归为省的提议也递了上去。

   
    辽东也就此成为了一个新的行省。

   
    虽然关外的土地还没有完全的收复,但是陈望已经将辽东省大概的管辖范围设立清楚。

   
    清国如今不过风中残烛,辽东的光复,不过只是时间的问题。

   
    前不久从辽东传来的消息,祖宽领兵已经收复了锦州城,重新在松锦一带站稳了脚跟。

   
    划定的辽东省行政范围,包括了后世整个东北三省,然后外延到后世的库页岛一带,大致就是清国鼎盛之时外东北三将军辖区所统辖的疆域。

   
    赵怀良停顿了一下,继续会报道。

   
    “依照规划,两京南北直隶各设五座千户所,辽东设三所,云南、四川、湖广、陕西四省各设两所,其余各省各设一所。”

   
    “陕西现今虽仍处顺军之手,尚在割据,但收复只是时间问题,故预先留出建制。”

   
    “云南、四川、湖广三省幅员辽阔,且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经由考量需设两所方能有效管辖,辽东地域更为广袤,需设三所方可全面掌控。”

   
    陈望的目光落在文书上关于陕西的安排上。陕西将分设东西两座千户所,东所设在西安,西所则设在巩昌府治所陇西,此地正处河西走廊要冲。

   
    这样的布局确实周到,陕西东西绵长,交通本就困难,分设两所能更好地覆盖全境。

   
    情报司在陕西早有布置,这也是能及时掌握顺军动向的关键。

   
    东西两所的设置,既考虑了现状,又为将来收复全境做好了准备。

   
    至于辽东,陈望心中也早有规划。

   
    这个新设的行省疆域辽阔,将来在军事上也要分三区管辖,现在设三个千户所正与之对应。

   
    赵怀良注视着陈望的目光,等到陈望的目光继续往下,然而才继续说道。

   
    “除内千户所外,按计划还将设置六座外千户所,朝鲜、日本、安南、缅甸各设一所,漠南蒙古地界设两所。”

   
    陈望目光微凝,仔细审阅着章程。

   
    赵怀良这番规划确实周到,所列之处皆是要地,几乎挑不出什么纰漏。

   
    这些地方,都是平定天下、休整兵马后必须用兵之所。

   
    待整个外东北尽入版图,朝鲜这道屏障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至于日本,如今德川幕府初立,虽根基渐稳,却非不可图。

   
    不论是为绝后世之患,还是为取那倭国闻名天下的金银山,此战都在所难免。

   
    而对安南、缅甸用兵,更是为日后重开西洋做准备。

   
    若得安南,则马六甲这道南洋咽喉便可轻松掌控。届时仅凭征收商船通行之税,就能坐收巨利。

   
    若是再取缅甸,便可打通前往西海的门户,取得通往天竺洋的出海口。

   
    这一步,对日后经略海洋至关重要。

   
    陈望合上文册,指尖轻叩案几。

   
    “外千户所的设置,要先行一步。”

   
    陈望抬眼看向赵怀良,目光深远。

   
    “让这些千户所先期潜入,绘制舆图,疏通关节,收买人心。”

   
    “待王师出征时,他们便是最好的向导。”

   
    “卑职明白。”

   
    赵怀良神情微肃,拱手应道。

   
    “卑职已遴选精通各方语言、熟悉当地情势的好手,找寻时间分批潜入。”

   
    “记住。”

   
    陈望沉吟了片刻,叮嘱道。

   
    “外千户所的任务不只是刺探军情。”

   
    “商路、矿产、港口、部落……凡有利我朝者,皆在查探之列。”

   
    陈望将文书轻轻放在案上。

   
    “过去的锦衣卫,不过是一把悬在百官头顶的刀。”

   
    “然后刀光慑人,锋芒所向,终究只在那朝堂方寸之间。”

   
    陈望抬起眼,目光如实质般落在赵怀良身上。

   
    “但如今,我们要织的是一张网。”

   
    “我要织造一张笼罩四海、深入九州的罗网。”

   
    “从朝堂到江湖,从边关到市井,凡日月所照之处,皆要有我耳目,我要这天下之音,尽入我耳!”

   
    赵怀良屏息凝神,只觉得责任重大。

   
    陈望指尖轻点案面,语气不容置疑。

   
    “银钱之事,你不必忧心,府库会再拨一百万两白银,供你铺设根基。”

   
    陈望略一停顿,继续道:

   
    “往后锦衣卫的用度,再加二十万两常例。”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入堂内,映照在陈望深邃的眸光之中。

   
    “你只管放手去做,无需担忧。”

   
    “我要看到的,是这张网能在三年之内,触及大明的每一寸疆域,五年之内遍及周遭的诸藩。”

   
    陈望的双眸之中凶光跃动。

   
    “自万历年间清丈田亩至今已过一甲子,天下田亩较之当年何止倍增?商路之繁盛更非昔日可比。”

   
    “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年税可征白银两千多万两。”

   
    可国库的岁入却连年缩减。”

   
    “万历年间,张太岳推行一条鞭法,岁入白银两千余万两。”

   
    “到了崇祯朝,即便算上三饷加派,岁入竟只剩一千五百万两。天下人口日增,田亩日广,为何税赋反而不增反减?”

   
    陈望的声音低沉,他的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回答。

   
    庙堂衮衮诸公,但凡知晓钱粮事的,谁心里不明白这个中缘由?

   
    可所有人都心照不宣,所有人都缄口不言。

   
    他们是既得利者,更将这不合理的旧制奉为祖训,视为天经地义。

   
    “本朝开国之初,为体恤士人,鼓励读书,恢复国家,特许有功名者免役免粮。”

   
    “可如今呢?'诡寄''投献'成风,一县之地,竟有七成田亩挂在士绅名下逃避税赋。”

   
    “富者阡陌连绵,却不纳分文;贫者无立锥之地,反要承担全数税粮。“

   
    陈望的语气渐沉。

   
    “天下糜烂至今,国库空虚至此,这些士绅官宦至少要负七成的责任。“

   
    明朝末年财政困顿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大的问题绝对是因为士绅官宦的问题。

   
    都说明朝的藩王制度是养猪,大量的银钱都输送给了各地的藩王和朱明亲眷。

   
    但是实际上,终明一朝,宗禄支出最多时,也从未超过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成。

   
    清人甚至评价曰:“成周以后,诸史所纪,待宗室寖薄,至有明而极。”

   
    明朝对宗室有三大手段:拖欠、压征、抛荒免征。

   
    正因为此无限的压低支出,以至于很多朱明宗室的生活十分的困苦。

   
    明朝宗室最大的问题,在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