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157节(第2页/共5页)

于顿河东岸的一座大村庄,但是在这里没有茂盛的苹果树,没有哥萨克们的谷仓和果园,只看到了一大堆灰烬和废墟,街道上蒿草丛生,一片荒芜。

    当地平民们已经在帝国军帮助下,成功从富农蜕变为无产阶级。他们身上裹着破布,赤着双脚,默默地坐在自家废墟里。在河岸边的一道深沟里,保民军指战员们发现了很多尸体——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而且全都高度腐烂。

    在帝国军的横征暴敛激起第一波反抗时,这个地方也有了起伏——但帝国军不是保民军。这里的男人不是死于镇压就是被强征入伍。后来帝国军认为游击队和鞑靼村的村民有勾结,于是保安部队烧掉了整个村庄,烧死、枪毙了大约十分之一的平民。而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帝国军都不许当地居民收殓他们家人的遗体——此举是要用这些尸体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到了撤退时,帝国军更是由各集团军指挥官命令部队带走和销毁包括平民口粮在内的所有粮食,强征或处决所有达到服役年龄的男子,烧毁炸毁城市农村的房屋,向水源和水井里投毒。

    于是帝国军士兵炸掉了所有能够炸掉的建筑物,烧掉了一切能够烧掉的房屋,根本不顾里边还有没有人居住。保民军部队连续推进,已经越过了一月份时的实控线并继续推进,却在这些曾经死硬拥护帝国的区域里目睹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废墟。数不清的城镇能有一条街道完好无损地幸存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到处都是被烧成废墟的民居,而侥幸躲过屠刀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能在地窖里栖身。

    外面的哥萨克妇女们披着保民军外套,端着保民军饭盒,从保民军的炊事车里打饭——尽管对哥萨克们没有好脸色,但师指的指战员们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是把换洗衣服、毛巾和饭盒勺子给了这些衣不蔽体的人,从口粮里省下一些交给他们。

    可是部队总是要走的,那些老弱妇孺就继续留在那些阴冷潮湿的地窖里。这已经完全足够让他们想清楚到底该跟谁走,即使哥萨克人都有支持帝国的原罪,他们也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帝国军的选择,一度让圣骏堡方面军的指战员们非常吃惊。他们起先怀疑这是帝国军军纪涣散之下祖传的“兵过如剃”。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是帝国军总参谋部、集团军司令部等高级指挥机构向部队下发的命令:

    如未接到进一步通知,针对平民的侵犯将不受军事法庭的管辖;敌方平民对武装部队成员和辅助人员的一切其他攻击也应由现场部队镇压,采取最极端的措施消灭袭击者;

    对于武装部队遭到游击队攻击的情况,应立即根据营或营以上军官的命令采取大规模报复措施,除非情况允许迅速查明具体肇事者;对军事人员和辅助人员对敌方平民的行为进行起诉不是强制性的,即使这些行为构成军事犯罪。

    帝国军在自己的官方文件中强调,在审理帝国军官兵及其辅助人员对平民的侵犯行为时,必须考虑到,帝国之前的失败、乌萨斯人民如今的苦难时期以及皇帝陛下所面临的困境。所有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整合主义分子的影响。所有帝国军人都不应忘记这一点。

    ——换而言之,乌萨斯帝国选择不把保民军占领过的地方当做自己的领土。

    随着保民军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消息汇聚过来,再写进《外军参考》和《敌情通报》散播到各部队。一时间,人们纷纷讨论起了各种各样的可怕消息:梅尔尼科夫—巴尔比尔峡谷的死亡通道,那里有超过6000名党员、游击队员和平民被屠杀在此;波戈列洛耶戈罗季谢镇在帝国军占领前有3076人,解放后只有905人;帝国军第107步兵师上报在自己入住新光复区的第一个月,成功击毙了上万名“反抗份子”等事情。

    帝国军把乌萨斯人在恶劣环境锻炼出来的粗暴作风与新式军队的严苛约束、精细计算结合在一起。于是罗斯托夫市被收复时已经是一片废墟,桥梁,电线杆,铁路接轨点,信号机全被摧毁。本着严谨的作风,帝国军甚至在空油桶上射击,一来防止藏人,二来销毁用具。

    更神奇的是,在1095年3月帝国军西部战线上报称,他们在两个月里消灭近10万名反抗份子,而地下抵抗运动司令部指出,他们总数只有8万人。

    除了杀人,更可怕的还有掠夺。帝国的“光复区特别专员”表示,顿河要提供帝国所匮乏的物资,这一任务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提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