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30节(第2页/共5页)

   第二十九章 决战之前 1

    总得来说,康曼德与特殊顾问小组的穿越众、113师先遣队兼泰拉人民保卫军的参谋部,选择的反围剿方针其实还是“诱敌深入”,不过是把根据地边境的库尔斯克山岭作为防御底线。之前削弱、疲惫敌人的流程,则是早从围剿部队大本营察里津城外就开始了。

    如果乌萨斯帝国军队是全军“机械化”,部队以大型陆行舰艇为主体,辅以大量机动车辆作为交通和战斗工具,那只凭泰拉保民军的实力是连袭扰敌人的资格都没有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如今的乌萨斯帝国军队当中,只有那些最为精锐的部队和最为重要的物资可以搭载运输陆行舰,而大多数,或者说,绝大多数部队,只能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乌萨斯母亲的广阔胸怀。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泰拉大地上的各国军队就都认识到,“要依靠士兵们的脚底板来赢得胜利”,必须在战机、行军速度、人员体力等复杂的因素间权衡。通常而言,师级兵团的徒步行军时速应当为5公里,负重10公斤士兵的日行程为30到40公里;“急行军”为时速10公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50公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

    通常状况下,步兵正常每行军2到3小时,休息一次,大约20到30分钟。一昼夜行程后大体2到4小时;强行军时,连续行军4小时以上时,每行军2天后休息一天。

    对于用畜力牵引的炮兵而言,速度稍微慢些,时速4公里左右;至于骑兵,时速能达到20公里以上。当然,这种关联并不是一定的。例如在平原地带行军与在山区丛林地带行军,对速度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从察里津到西北冻原的所谓“叛匪首府”,乌萨斯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的行军总里程约为四百八十公里,在留下充足空余后计划二十天内抵达。期间途径库尔斯克山岭,后者差不多位于起点与终点两端的中间位置。

    在从察里津到库尔斯克的途中,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地,道路平坦。三百五十公里的路程最多只需一个礼拜左右便可抵达目的地;然而从库尔斯克起,明明更短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就要多得多。

    因此,乌萨斯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的全体官兵,从军长弗兰格尔伯爵,到参谋部的参谋和各师、旅、团主官,再到基层军官和士兵,在行军问题上都是在考虑进入西北冻原后有多麻烦。

    可现实却完全出乎意料。还没走出察里津,麻烦就像影子一样怎么都甩不掉。

    作为前期准备,泰拉保民军再度祭出了武工队,用这些小股力量渗入了帝国统治区的纵深。

    这里的情况与西北冻原完全不同,乌萨斯北部的农村远比西北冻原复杂。因为这里实行的是地主监管下的村社制度,甚至还有许多是农奴制。

    所谓地主监管下的村社,牲畜、农具、住宅、生产物私有,但土地归村社支配,定期在农户中间重新分配土地。地主是村社的“保护人”,负责监督和维护其土地范围内的秩序和安全,有权撤换村长或其他公职人员,有权向村社提议开除农民,直至将其驱逐出村社。未经地主允许,村社不得改变轮作形式和开垦空闲土地。

    简而言之,这是乌萨斯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形成的基层生产和行政单位。有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为了给敌人制造困难,也因为这里暂时不会是根据地,各路武工队在这里采取了“走马点火”的招数——部队每到一处,立即开展“斗地主”、“分浮财”,粉碎地主民团武装,把地主和农奴主的财物和粮食分给贫农农奴,征募人员。

    这样的“急性土改”当然可以最快地唤起贫困农民和农奴的革命热情,粉碎乌萨斯帝国的基层组织,扩充了整合运动的可用人力。但它作为一种缺少细致工作追求见效快的手段,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法只能是一次性的,只破坏却不留下来组织基层恢复生产,下回再来时就无钱可收、无粮可征,不用投入资源协助恢复都是好运气;其次,铲掉了原来的统治结构,却没有确立新的政权,会使地方的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迅速恶化。最后,说得难听些,没有能配合搞“跑反”的基层,又不强制迁移,当地群众就算有参军和害怕报复往老根据地跑的,还是会有许多人留下,这样一来就是把他们扔给了来犯的乌萨斯军队……

    不过还会有些时间。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