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正文 第619章 大明自己的路

正文 第619章 大明自己的路(第1页/共2页)

    辽东。

    无数阉工们修建的铁道,让辽东地区的铁道里程占比率是大明全国最高的,乃至于人烟稀少的奴儿干都司地区,也有一条途径开原,深入四平怀德等地区的简易铁轨。

    大量的木材通过铁轨运输到金州,送入各个工厂以及船坞,乃至通过金州的码头,送到各大沿海地区。

    开春后。

    码头外的渔船纷纷出海。

    仿造宋朝大型渔船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六桅大船,目前是金州渔业主要的船型,这艘宋代六桅渔船,不光有高效率的储存鱼类的船腹,哪怕是六级风浪时,也能保持时速二十公里,并且渔船的两舷有拨水板各两块,即使逆风,也能“之”字形向前行驶。

    当金州船厂复制出来后,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船型。

    不过使用蒸汽机的并不多。

    因为相比较而言,这类船型已经足够当下渔民们的需求,投入更大的资金使用蒸汽机,不能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千帆过尽,留下无数的波纹。

    一名学者带着自己的三名弟子,乘坐一艘大型渔船出海,弟子们兴奋的教着渔民们,他们的先生复古出来先民们的渔歌。

    大海上闲来无事。

    最有经验的船老大寻找渔源海域,学者跟着船老大在一起,弟子们开始和船员们侃大山。

    “古代有两个时期是渔业的高发期。”

    “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吴地,一个是宋朝时期。”

    “范蠡知道吧。”学生笑着问道,有船员回答知道,著名的西施故事,谁能不知道范蠡呢。

    学生又笑道:“他可不光是西施的相好,还是是养鱼的鼻祖,被称为“渔父”呢。”

    船员们更喜欢听相好的故事。

    学生们也无所谓。

    边新闻么,学校里同样最喜欢传,至于有没有实证,管他的,侃大山还要讲证据,什么地方还有这样的规矩不成。

    于是话题开始了下三路。

    船首。

    学者听到后面传来的笑声,嘴角也忍不住露出微笑。

    船老大却笑不出来。

    “先生,江淮的渔业兴起,会冲击我们吗?”船老大关心的问道,听到先生说的事情,他连渔情都不在意了,一两次的收益,并不会让他动摇。

    学者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好摇了摇头。

    “要看社会总盘子的体量。”

    随后又解释道:“如果盘子的体量不变,多了江淮地区养鱼业的兴盛,必然会影响你们这里的市场,如果盘子的体量变大了,就不会影响你们这边。”

    弟子们虽然说的玩笑话,可内地人工养鱼的记载,最初的确是范蠡。

    随着内地人工养鱼的发展,到了唐朝时已经很兴盛,南方的渔业生产发展基本形成了与耕作、蚕桑“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例如圣历三年崔融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

    景龙元年,李义上疏也谈到“江南水乡,采捕为业,龟鳖之利,黎元所资。”

    当时有很多人从农民阶层中游离出来,成为专业的渔民。

    唐代渔业生产的发展进步,当时诗人给与了如实记录和热情赞美。

    白居易乘船在松江行走,看到“水面排罾网,船头簇绮罗”的壮观;陆龟蒙笔下有了“处处倚蚕泊,家家下渔筌”的呈述;张籍也有了“一斛水中半斛鱼,大鱼如柳叶,小鱼如针锋”的描写等等。

    至五代,钱氏还特地设立了“渔户”“蟹户”等官职,专撑鱼蟹事宜。

    不过当时的养鱼业主要以养鲤鱼为主,鲤鱼已经从野鱼驯化成家鱼,可是因为唐朝皇室姓李,因“李”和“鲤”同音,认为“鲤”象征皇族而不能饲养,养鱼业的发展遭到扼杀。

    只是民间的智慧是伟大的,渔民大范围找寻其它的养殖对象是很自然的事,草鱼、青鱼、鳙鱼、鲢鱼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试养。

    于是有了后来宋朝内地人工养鱼的高峰时刻,特别是南宋时期。

    这个过程,又在前朝衰败下来。

    先生仔细的解释,船老大也听的很仔细,虽然先生很啰嗦,不过读书人就是这样,因为关心自己的利益,所以船老大很耐心。

    先生平静的说道:“在政治上,前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江南地区推行得尤为严重和彻底,灭宋战争中,前朝对归降的南宋官吏或仍留任原职,以资招徕。”

    “然而,这只是一时之策。”

    船老大有些不耐烦了。

    先生仿佛并没有发现,仍然说道:“前朝渐渐稳定后,经过多次清洗,南方降官除个别有影响者仍被重用外,多被汰除。”

    “在经济上,前朝将南宋的圣节上供、经总制线等百余种苛捐杂敛一概免除,名义上只需民众交纳正额赋税,故而有明人评价“元平江南,政令疏阔,赋税宽简,其民止输地税,他无征发”。

    “但实际上前朝民众的负担较南宋的夏、秋两税制更重。”

    “税粮依据是田亩,所收主要是秋税,亩税也大抵循南宋薄籍之依归,总的看来,取代宋室的前朝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基本上沿着南宋的轨道运行着。”

    “但前朝统治者本能的忽视生产,包括轻视渔业,在工部没有设立管理山泽的职能,使太湖流域渔业受到很大挫折。至前朝最后二十年,太湖流域经济社会伴随着巨大的衰退,包括渔业在内的经济社会跌入到发展曲线的低谷。”

    “所以太子殿下还在北平的时候,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借助金州的地理优势发展捕鱼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随着太子殿下在南方的治理,南方的养鱼业已然复兴,并且有反超金州捕鱼业的态势。”

    船老大终于听到自己在意的。

    不过经过先生的详细介绍,原来还有这么多因果关系。

    根据先生的说法,如果不是内地养鱼业的衰败,他们沿海地区的捕鱼业很难发展起来,比起捕鱼业的难度和效率,内地捕鱼业的收获效率更高。

    “那我们日后岂不是要没有了生计。”

    船老大担心的问道。

    他的这艘船还有一笔贷款没有还完呢,手下还有十几名船员要养活。

    先生又摇了摇头。

    “此次调研,我也会回到朝廷做报告,相信朝廷不会让会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我也相信,在太子殿下的治理下,大明的经济体系会越来越大,江淮地区必然的养鱼业兴起,大概率不会对你们金州的捕鱼业造成冲击的。”

    听到先生的说法,船老大心里才落心了些。

    江淮。

    一处又一处的池塘,特别是太湖的低洼地区,已然连成片,成为了当地的主要产业。

    当地的百姓们除了养鱼,还会在池塘种莲藕。

    太湖高处则养桑。

    每户人家的后院旁还搭建了棚舍养畜禽,鸡鸭鹅乃至每家一两头猪,成为了标配,如此勤劳的百姓们,哪怕没有享受到大片井制度的福利,也解决了温饱的问题。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