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正文 第593章 学问大复兴

正文 第593章 学问大复兴(第2页/共5页)

人手里重新夺回西班牙。

    西欧人发现了许多阿拉伯的书籍,各种说是古希腊的版本,唯独没有中国的,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不提阿拉伯国家和中国贸易的兴盛,以及有史以来的交道,包括蒙古带去大量的工具和宋朝知识,注定了阿拉伯地区,会有大量的中国知识。

    可这些并没有。

    那么翻译的中国古书去哪里了?

    很大的可能,是后世西方人,把诸多的成果,直接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

    当然。

    也有可能,什么逻辑都无所谓了,就是有亚里士多德这样,如此牛逼的人物存在,朱高炽也很服气,的确是文明之光。

    质疑嘛。

    不是说鼓励质疑么。

    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方为科学。

    简而言之,朱高炽派去的学者们,并没有找到三百万字的翻译本,别说三百万字,超过十万字的书籍都没有几本,相反,找到了大量中国古书籍翻译本。

    各种数学方面的,还有天文学种种。

    “有个叫做花拉子模的人,他写了不少的著作,有《花拉子模算术》,介绍了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以此为基础的算术知识。”

    “还有一部《们尔热巴拉和阿尔穆卡巴拉》,意为还原与对消,暗示方程的两端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让人大开眼界,值得研究学习。”

    “他还参与了测量地球圆周的计划,又监督七十位地理学家为哈里发马蒙制作世界地图。”

    大明学者激动的说道。

    “不着急。”

    朱高炽安抚道。

    看起来此行的收获,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这就很好。

    文明需要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

    中华文明虽伟大,但也需要牢记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哪怕是野蛮人,也需要研究和学习,万世万物都可研。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给予了他们许多的安抚和承诺。

    “你们去大明看一看,去大明的都城,见见朕的儿子,大明的国家,由朕的儿子监管,你们还可以在都城,与大明的学者们交流。”

    “至于未来,等大明打败了帖木儿,光复了你们的家乡,你们愿意回去的,大明愿意承担你们的路费和生活费,保证你们的自由。”

    既然如此,众人连连拜谢大明皇帝。

    朱棣得知拿下了撒马尔罕,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同样笑的合不拢嘴。

    接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亚西亚地区的学者们,然后启程前往撒马尔罕地区,靠着当地的粮草,大明的士兵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考虑物资。

    后方的民夫们,可以集中全力的运输军事物资,然后再运输粮草,局面对现在的大明,非常的有利。

    从俺的干到委鲁母。

    一路上建立了兵站和粮点,维持后勤运输线的安全和补给。

    人们放眼望去,并不觉得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内心失望。

    大明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伟大。

    “这样的大明,如何支撑的呢?”一名马什哈德的学者,不可思议的说道。

    “让人困惑。”

    大明的学者们笑了笑,并没有解释。

    现在不解释的效果更好。

    人们一路翻越山丘。

    地方的贫瘠,让众人的心气越来越低,失望导致人们失去了兴趣。

    一直到委鲁母。

    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

    大明铁道的终点,亦力把里行省的省府。

    这里有了铁道,有了蒸汽机火车,有了吊机,还有无数的商品,站台周边有竹子当做钢筋修建的两层或三层的水泥楼房。

    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打开。

    “这里是一座大门。”

    大明的学者,神秘的笑道。

    人们蒙蔽的乘坐上火车。

    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们,再也不用辛苦的运输物资,书籍和文物们被小心翼翼的搬运上火车,车站派出了专门看顾的工作人员。

    “呜呜呜~”

    “咔嚓~咔嚓~”

    火车缓缓的开道。

    “这”

    学者和工匠们目瞪口呆,他们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大明的学者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是蒸汽。”

    “里面烧的开水?”

    通译们不断的翻译,大明的学者们,也会和对方进行手势上的交流,聪明的人学什么都快,包括语言也是如此,已经有些学者可以不用通译就能交流。

    聪明的工匠和学者们,下了火车的时候,就会围着蒸汽机火车头讨论,很快就搞明白了理论上的东西。

    终于蒸汽机里头的部件,他们就不得而知。

    当火车进入嘉峪关,入眼的黄色越来越少,逐渐多起了翠绿色,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内心忍不住颤抖,原来还有这样的世界。

    绿色的世界。

    到处都是草木,密布的植物,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的景象,如此的生机勃勃,看得他们双眼发愣。

    十几层楼高的大厦,进入了他们的眼帘。

    从远处的铁道,眺望到了西安城的城郭影子,那里的建筑景象,已经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真想去城里看一看啊。”

    “我们不能随意下车。”

    工匠无奈道。

    他们的火车要抵达大明的都城。

    中午。

    食物被送了上来,有鱼汤和鱼糕,以及馒头和咸菜,走的越远,他们的伙食水平也越来越好,每个人的脸色开始有了红润。

    “世界是圆的?”

    “可定是圆的。”

    一名中东的学者,极力的肯定道。

    “你倒是和我们马蓬瀛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相信你们肯定有共同的话题。”

    “是吗?”

    “他是怎么说的?”

    “马蓬瀛先生是一名女士。”

    “我们春秋时期的先民,楚国的甘德与魏国的石申天文学家,写的《甘石星经》,观测了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轨迹,发现了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还发现了木星的伴随星,八百颗太阳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创造了天文学。”

    “留下了赤道与黄道的轨迹,内外度数,也就是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

    “根据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我国一位姓黄的学者,提出了他的黄氏理论,定下天文宇宙观,黄与赤线。”

    “在甘德与石申发明的赤道仪的帮助下,马蓬瀛夫人与这位黄先生一起证明了大地是圆形,围绕太阳转的理论,称为马黄宇宙概念。”

    “并且改进了牵星术,制定了新的牵星测量板,推动了大明的航海,天文,地理大发展。”

    那名中东的学者犹如听到了神迹。

    对于中国学者所言的甘德和石申,以及他们创造的学问,乃至发明的赤道仪等,问的非常详细。

    得知两人近两千年前的古人,那人满脸的不可思议。

    “难怪我们最伟大的先知说学问在中国。”

    “如此富裕的社会,发达的人口,难怪有如此兴盛的文明,我们来对了地方啊。”

    学者们开始有了面圣的心态,对于目的地大明都城,越发的期盼起来。

    ——

    “没有找到亚里士多德署名的书籍。”

    学者们见到了朱高炽,脸上虽然有些遗憾,却忍不住的兴奋,此行的收获太大了。

    听到学者们的说法,朱高炽也没有怀疑。

    说实话。

    朱高炽对亚里士多德此人的功绩,他的著作是抱有疑问的。

    先不说著作的质量。

    此人在十三世纪以前,所有世界各地的史书上是没有出现过的,西方人说是从阿拉伯找到的翻译本,三百万字的翻译本,阿拉伯的史书应该有记载吧?

    对不起,没有。

    原本失传了,通过阿拉伯的翻译本重见天日,那阿拉伯的翻译本呢?对不起,也失传了。

    我国的孔子,不光是中国大量记载,包括周边各国也有记载。

    包括阿拉伯的先知,他们自己同样是大量的史料和记载。

    唯独西方的没有。

    西方历史书上还说,古埃及的农工区主要是在尼罗河的三角洲,这尼罗河三角洲也承载了大部分的古埃及文明。

    然而地质学家门钻孔分析表明,两千年前那是一片海。

    尼罗河三角洲是冲击平原,处于三角洲边缘的亚历山大城两千年前根本不存在,所以西方拿着《荷马史诗》当正史,就好像中国拿着《封神演义》当历史一样可笑

    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高达一千万字,流传下来的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三百多万字,古希腊没有纸张,只有羊皮卷。

    不提一千万字,三百多万字是什么概念?

    那么这部书流传到阿拉伯,说明有大量的印刷吧?不然如何流入阿拉伯?。

    估算这部书就复制了一百部在市面流传好了。

    三亿字啊。

    需要多少头羊?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连十进位制的数学基本都没有的文明,都说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谈什么史无前例的文明成果?

    西方后世学者自己也说了。

    只有充足的人口,才能提供大量的非农人口,其中才有少量的工匠和学者,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能诞生出发达的文明,那么与西方古希腊岂不是相违背?

    其实跟古人一样的逻辑。

    自己发达了,必定要跟自己找个牛逼的祖宗,清朝可是流行编族谱的,只要给钱,编的有模有样,根本看不出真假。

    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大概率是存在的,包括此人也有不少的成就。

    但是阿拉伯两个世纪的翻译运动,收集各国的书籍,人家最伟大的先知,也明确说了,学问在中国,说明了当地绝对有中国的书籍,并且不少。

    结果西方却对中国的知识避开不谈,刚好十二世纪以后,因为十字军东征,以及地中海贸易,包括西欧人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夺回西班牙。

    西欧人发现了许多阿拉伯的书籍,各种说是古希腊的版本,唯独没有中国的,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不提阿拉伯国家和中国贸易的兴盛,以及有史以来的交道,包括蒙古带去大量的工具和宋朝知识,注定了阿拉伯地区,会有大量的中国知识。

    可这些并没有。

    那么翻译的中国古书去哪里了?

    很大的可能,是后世西方人,把诸多的成果,直接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

    当然。

    也有可能,什么逻辑都无所谓了,就是有亚里士多德这样,如此牛逼的人物存在,朱高炽也很服气,的确是文明之光。

    质疑嘛。

    不是说鼓励质疑么。

    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方为科学。

    简而言之,朱高炽派去的学者们,并没有找到三百万字的翻译本,别说三百万字,超过十万字的书籍都没有几本,相反,找到了大量中国古书籍翻译本。

    各种数学方面的,还有天文学种种。

    “有个叫做花拉子模的人,他写了不少的著作,有《花拉子模算术》,介绍了印度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以此为基础的算术知识。”

    “还有一部《们尔热巴拉和阿尔穆卡巴拉》,意为还原与对消,暗示方程的两端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让人大开眼界,值得研究学习。”

    “他还参与了测量地球圆周的计划,又监督七十位地理学家为哈里发马蒙制作世界地图。”

    大明学者激动的说道。

    “不着急。”

    朱高炽安抚道。

    看起来此行的收获,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这就很好。

    文明需要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

    中华文明虽伟大,但也需要牢记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哪怕是野蛮人,也需要研究和学习,万世万物都可研。

    大明皇帝非常的和善,给予了他们许多的安抚和承诺。

    “你们去大明看一看,去大明的都城,见见朕的儿子,大明的国家,由朕的儿子监管,你们还可以在都城,与大明的学者们交流。”

    “至于未来,等大明打败了帖木儿,光复了你们的家乡,你们愿意回去的,大明愿意承担你们的路费和生活费,保证你们的自由。”

    既然如此,众人连连拜谢大明皇帝。

    朱棣得知拿下了撒马尔罕,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同样笑的合不拢嘴。

    接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亚西亚地区的学者们,然后启程前往撒马尔罕地区,靠着当地的粮草,大明的士兵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考虑物资。

    后方的民夫们,可以集中全力的运输军事物资,然后再运输粮草,局面对现在的大明,非常的有利。

    从俺的干到委鲁母。

    一路上建立了兵站和粮点,维持后勤运输线的安全和补给。

    人们放眼望去,并不觉得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内心失望。

    大明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伟大。

    “这样的大明,如何支撑的呢?”一名马什哈德的学者,不可思议的说道。

    “让人困惑。”

    大明的学者们笑了笑,并没有解释。

    现在不解释的效果更好。

    人们一路翻越山丘。

    地方的贫瘠,让众人的心气越来越低,失望导致人们失去了兴趣。

    一直到委鲁母。

    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

    大明铁道的终点,亦力把里行省的省府。

    这里有了铁道,有了蒸汽机火车,有了吊机,还有无数的商品,站台周边有竹子当做钢筋修建的两层或三层的水泥楼房。

    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打开。

    “这里是一座大门。”

    大明的学者,神秘的笑道。

    人们蒙蔽的乘坐上火车。

    撒马尔罕都城的百姓们,再也不用辛苦的运输物资,书籍和文物们被小心翼翼的搬运上火车,车站派出了专门看顾的工作人员。

    “呜呜呜~”

    “咔嚓~咔嚓~”

    火车缓缓的开道。

    “这”

    学者和工匠们目瞪口呆,他们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大明的学者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是蒸汽。”

    “里面烧的开水?”

    通译们不断的翻译,大明的学者们,也会和对方进行手势上的交流,聪明的人学什么都快,包括语言也是如此,已经有些学者可以不用通译就能交流。

    聪明的工匠和学者们,下了火车的时候,就会围着蒸汽机火车头讨论,很快就搞明白了理论上的东西。

    终于蒸汽机里头的部件,他们就不得而知。

    当火车进入嘉峪关,入眼的黄色越来越少,逐渐多起了翠绿色,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内心忍不住颤抖,原来还有这样的世界。

    绿色的世界。

    到处都是草木,密布的植物,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的景象,如此的生机勃勃,看得他们双眼发愣。

    十几层楼高的大厦,进入了他们的眼帘。

    从远处的铁道,眺望到了西安城的城郭影子,那里的建筑景象,已经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真想去城里看一看啊。”

    “我们不能随意下车。”

    工匠无奈道。

    他们的火车要抵达大明的都城。

    中午。

    食物被送了上来,有鱼汤和鱼糕,以及馒头和咸菜,走的越远,他们的伙食水平也越来越好,每个人的脸色开始有了红润。

    “世界是圆的?”

    “可定是圆的。”

    一名中东的学者,极力的肯定道。

    “你倒是和我们马蓬瀛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相信你们肯定有共同的话题。”

    “是吗?”

    “他是怎么说的?”

    “马蓬瀛先生是一名女士。”

    “我们春秋时期的先民,楚国的甘德与魏国的石申天文学家,写的《甘石星经》,观测了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轨迹,发现了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还发现了木星的伴随星,八百颗太阳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创造了天文学。”

    “留下了赤道与黄道的轨迹,内外度数,也就是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

    “根据甘德理论与石申理论,我国一位姓黄的学者,提出了他的黄氏理论,定下天文宇宙观,黄与赤线。”

    “在甘德与石申发明的赤道仪的帮助下,马蓬瀛夫人与这位黄先生一起证明了大地是圆形,围绕太阳转的理论,称为马黄宇宙概念。”

    “并且改进了牵星术,制定了新的牵星测量板,推动了大明的航海,天文,地理大发展。”

    那名中东的学者犹如听到了神迹。

    对于中国学者所言的甘德和石申,以及他们创造的学问,乃至发明的赤道仪等,问的非常详细。

    得知两人近两千年前的古人,那人满脸的不可思议。

    “难怪我们最伟大的先知说学问在中国。”

    “如此富裕的社会,发达的人口,难怪有如此兴盛的文明,我们来对了地方啊。”

    学者们开始有了面圣的心态,对于目的地大明都城,越发的期盼起来。

    ——

    “没有找到亚里士多德署名的书籍。”

    学者们见到了朱高炽,脸上虽然有些遗憾,却忍不住的兴奋,此行的收获太大了。

    听到学者们的说法,朱高炽也没有怀疑。

    说实话。

    朱高炽对亚里士多德此人的功绩,他的著作是抱有疑问的。

    先不说著作的质量。

    此人在十三世纪以前,所有世界各地的史书上是没有出现过的,西方人说是从阿拉伯找到的翻译本,三百万字的翻译本,阿拉伯的史书应该有记载吧?

    对不起,没有。

    原本失传了,通过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